华南植物园研究解决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木材的精准鉴定难题
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Chen)又称海南黄花梨,最初由我园豆科植物分类学家陈德昭先生于1963年发表。该物种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同时也是中国木材市场上价格最昂贵的红木树种,野生种群仅见于海南岛,但近年来作为林业提质提效的重要举措获得大力推广,并在我国南方各省区广泛栽培。降香黄檀与分布于越南和老挝一带的越南黄檀(D.tonkinensis Prain)在花、果、叶等形态上较为相似,有学者主张将二者进行归并。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木材之材色、结构、密度以及内含物等特征也极为相似,因此,利用传统的木材鉴定技术难以对二者进行精准的鉴定,加之二者价格差异可达5-10倍,故而常有不法商贩利用价格相对低廉的越南黄檀冒充降香黄檀而盈利,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并严重扰乱红木市场的正常运行。
华南植物园系统发育与繁殖生物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明和导师李世晋、涂铁要、张奠湘等与合作者经过研究认为,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的鉴定难题本质上是一个分类学问题。在多年的黄檀属分类学研究以及对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进行居群采样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方法,构建了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共37个居群样品以及16个近缘黄檀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明确了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的姐妹关系(图1)以及证明了产自海南的降香黄檀个体和产自越南的越南黄檀个体各自形成单系类群(图2)。基于26个质体基因组筛选了8个变异位点并设计了相应的扩增引物,在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之木材样品的实证检验中获得83.3%的扩增成功率,为降香黄檀与越南黄檀的精准鉴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分类学研究中厘清物种间界限的工作有时并不起眼,但是在生产活动中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是所谓“科学小问题,民生大问题”。该研究体现了分类学在实际的经济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该类问题的关注也是我园科研方向“顶天立地”的最新尝试。
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分区一区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IF=4.04)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广东省林业科技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