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工木刨,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文化讲究和谐,主张合乎天道,依附自然,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人与人以和为贵。
西方文化注重理性,主张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运用理性思维对世界进行改变,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
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真静传统木作研究所作为一家研究木作的专业机构,在木作工具研究中,发现东西方木作工具中也呈现出这种文化差异,如木作工具中最常见的木工刨。
最早的木工刨实物是2000年在英国约克郡丘陵地区,出土了一件罗马不列颠时期(约1世纪至5世纪)的手工平刨,非常完整。
平刨长33厘米,宽6厘米,高8.5厘米。刨刀宽3.5厘米,安装角65度。刨身由铁质底板和象牙刨身组成,二者由三个铆钉连接。
▲ 罗马不列颠时期(约1世纪至5世纪)取自网络
中国最早的木工刨实物是2010年10月山东省菏泽市元代沉船内出土的一件木工刨,长24厘米,宽8厘米,厚6厘米,柄长28厘米。
▲ 元(1271年-1368年) 取自网络
从上面两种出土木工刨的实物看,东西方木工工具在早期的变化不大。西方工业革命开始后,特别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书籍出版,对生产活动要求:
制定劳动定额和标准的操作方法,并选用标准工具,对工人用科学作业方法进行训练,使他们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工作,以改变过去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的方法。
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东西方的生产活动发生了变化,西方按照标准化开展生产,包括生产工具也演化成标准化生产工具。
中国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工具还是沿着古代的传承,凭经验进行生产,包括生产工具也是凭经验制作。虽然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凭经验进行生产活动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连木工尺这种量具都是木匠自己生产的。
真静传统木作研究所收藏的两把19世纪末的木工刨,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把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木工刨,一把是英国史丹利牌木工刨,功能是一样的,都是槽刨,有刨刀、靠山、槽线等组成。
▲ 槽刨(清末民初) 真静传统木作研究所收藏品
▲ 英国史丹利木工槽刨(19世纪末)真静传统木作研究所收藏品
中国的木工刨都是木匠自己制作的,没有什么标准,完全按照传统经验来做。操作时,刨刀出来多少也是按照自己经验用眼睛来观察。
不仅是木工刨,真静传统木作研究所收藏的两千多件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木工工具刨、钻、锛、斧、凿、锯、墨斗等传统木工工具,都是每个木匠自己制作的,没有一件是相同的。
西方木工刨是按照标准化要求制作的,上图这件史丹利槽刨,刨刀的调节和靠山的调整,都是按照刻度来,保证制作的产品一致性,完完全全遵照了“选用标准工具,对工人用科学作业方法进行训练,使他们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工作”理论要求。
每一种文化都有优点和缺点,就像收藏木作工具一样,西方的木工工具收藏几件后,感觉标准化出来的东西千遍一律,索然寡味;
而每件中华传统木作工具都不一样,看到做的不好的工具,心里就想,这个木匠一塌糊涂,连工具都做不好,看到精美的工具,就会赞叹,这个木匠一定是名师,连工具都做的如此好。
西方经过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标准化做到了极致,反过来追求个性化,文化的不同,个性化追求中也是隐隐约约存在着标准化的元素。
我们的个性化和自由散漫是深入到骨子里的,就像草一样,有点小雨就会长出来。只要条件成熟,我们的个性化追求一定不会比西方差。
如明代家具,当时明代文人墨客参与家具的研究与设计(曹昭《格古要论》、文震亨《长物志》、王士性《广志绎》、高濂《遵生八笺》、谷应泰《博物要览》等著作),制作出来的家具有着高度抽象的线条、蕴含的艺术精神,工艺和艺术成就上傲视全球,至今站在世界家具制造史的顶峰。
只要我们正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缺点和不足,扬长避短,树立文化自信,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一定会重现辉煌。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