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榫卯在现代家具产业中面临的生产工艺,成本,维修问题!
【中华整木网】在各种传统工艺都被淡忘的现在,榫卯工艺被传承并发展出各种纷繁多样的面貌,从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以及这种传统工艺的生命力。
本期我们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榫卯,讨论一下,时至今日,这项传统工艺面临哪些问题,又将如何实现自我完善。
榫卯结构常用在家具当中,在中国传统家具材料的使用中,先后使用过花梨木、紫檀木、红酸枝等各种硬木材料。
红木家具的灵魂即榫卯结构,其木材的质地紧密、纹理细腻, 榫头与卯眼能稳固结合,使红木家具能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完美结合。
榫卯的制作对木材要求质量很高,不仅要达到榫卯咬合程度而且还要有韧性等要求因此,材料对于榫卯的制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传统榫卯结构需要工匠手工制作或者半手工的方式进行加工生产,这就使得加工周期长,人工成本高,现代化生产则是机械批量化生产,流水线加工,降低人工成本。
因此传统榫卯结构受到了加工简单、安装便捷的钉子和工业胶的制约。运用气钉和金属连接件的榫卯结构被破坏了木材本身的性能和韧性, 其使用寿命远远低于使用动物胶的传统榫卯结构,导致无法修复。
榫卯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举个例子来说,抱肩榫的制作共涉及五个部分,腿足、两片束腰以及两片牙条。
五个部件之间需要实现结构的互相穿插,制作过程需凿出7个大小、深度、造型不同的卯眼,还需要7个与之对应的榫头,结构形式复杂,制作过程繁复。
为求榫卯结构所制作的产品的稳定性,生产厂家在制作过程中也把粘合剂用气钉取代,而随着科技以及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榫卯结构也由家具内部的连接构件衍生出了作为外部装饰性的一部分,而装饰性榫卯结构的材质形式也与传统榫卯结构产生了对比。
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由榫卯结构制成的家具提供了大批量生产的机会,但机械所能制作的榫卯结构多为直榫、圆榫,而结构较为复杂的卡子榫、拼版龙凤榫等榫形却很难通过机械化生产。
例如棕角榫,它的多个面都是45度斜角,且内部错综复杂,这种榫形无法通过机械一两次成型,只能由木工手工制作。
与可进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复合材料家具相比,由榫卯结构所制成的家具大多需要手工制作。
大部分厂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中的取材用料,将所有部件都采用机械制作且不聘请专业的了解榫卯结构制作工艺的技术人员,因此在榫卯结构的制作上,便会过于简化。
现代社会木工数量的减少、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的现状使得榫卯技术出现无人继承的现状。
而且一个简单的榫形都需要手艺纯熟的木工花费至少半天的时间手工制作完成,高昂的人工费使得大多数生产厂家望而却步。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纯手工制作的实木家具已经慢慢淡出市场,而将其组合在一起榫卯结构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人造板材等复合材料的大批量使用,使实木制家具所占市场份额减少,这也使得榫卯结构在市场流通不起来。
大机械化生产背景下的中国, 沿用了西方制作家具的体系,结构单一且连接方式采用金属连接或气钉,替代了动物胶,使得榫卯工艺收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针对榫卯结构在设计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为使榫卯结构最大程度的还原保留,我们可将家具的形态进行提炼,将结构放在首要考虑元素,减少华而不实的设计即简化。
其次,由于传统榫卯结构及其制品所采用都是硬木,而硬木现在材料稀少、工业化生产的复合材料对实木冲击力之大,应该经过合理的选材之后进行设计。
榫卯的不同组合形式能够体现其多样性,可以将榫卯结构所组成的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由使用者自行拼接形成,既能使使用者体会到榫卯结构使用过程中的乐趣性,又能实现传统榫卯结构不适用胶钉的原则且便于维修。
同时国家也应采取相对促进榫卯结构发展的政策,使手工这对其有更高生产积极性,为手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营造有利条件。
写在最后
榫卯结构经过长时间地继承与发展,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科学理性。但是其发展也是有双面性的。其局限性在于实际应用中无法机械化生产、选材受限、手工成本高等问题。
这就使得榫卯的发展被制衡。现代设计师对于榫卯结构的改良和创新只局限于外形,但是要实现真正的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却还有很远的距离。
榫卯制品由于制作时间长和高昂的价格也很难被销售者接受。因此我们要从传统工艺中提取出其精华,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从中继承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榫卯结构,提高传统工艺的认知,使其被更好的继承。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