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木市场,五花八门辨真伪
日前,消费者王女士向渤海早报记者反映,其半年前购买的名贵实木家具,在基本天天通风的情况下,至今仍然有明显异味。尤其是入冬供暖以来,味道更加明显。经过破拆鉴定发现,王女士购买的家具虽然号称实木,但为了得到时尚的曲线效果,用了多层薄木板叠压制作,胶水、油漆的用量比制作一般实木家具要大。
冒牌实木:低廉板材“张冠李戴”
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实木家具趋之若鹜却知之甚少的弱点,给不少普通板材戴上了“实木”的帽子进行推销,其中最常见的是所谓的“实木密度板”和“实木颗粒板”。所谓的密度板是在锯末或者碎木头中加入大量甲醛熬胶黏合而成,而颗粒板就是通常所说的刨花板,由刨花材料加入胶黏剂压合而成。
“这类板材成本低廉,加上实木的名头之后,其利润高达80%至120%,远高于真正实木15%至20%的利润。”业内人士表示,当这些含有大量甲醛的板材被制成家具后,就成为商场中被商家大肆吹捧的“实木家具”,事实上,这类产品张冠李戴,与真正的实木产品截然不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概念混淆:“纯实木”不是“全实木”
记者走访发现,除了国标中提及的全实木家具、实木家具、实木贴面三类实木家具,市场上还有一种频繁出镜的“纯实木”家具,在国标中却没有明确的概念设定。业内人士则表示,全实木家具不等于纯实木家具,最大的区别在于原材料树种的纯度。
“标准里尚没有相应的规定,简单来说:纯实木是用同一种树种加工的家具;全实木则是用两种或者三种树种加工的家具。”业内人士认为,行业标准中确实有必要将纯实木和全实木家具区分开。虽然都是实木家具,但是同一树种加工的纯实木家具和两个以上树种做的全实木家具,因主材和基材用料不同,使造价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纯实木”和“全实木”因一字之差,被商家利用混淆了概念,干扰了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
而一些销售人员本身都没弄清楚全实
木、纯实木的区别,一些家具产品标签更是因为信息容载量有限,无法标清主材、辅材、背材的具体用料,也容易造成概念混淆。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购买实木家具时可通过说明书等资质证书查证身份。
树种之差:一字之别价格悬殊
购买实木家具时还会遇到一种问题——树种名称混淆,例如,橡胶木说成橡木、柚木说是柚木王、非洲花梨说是花梨。虽然都只差了一个字,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产品,而树种的价格也不同。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消费者担心买到次品,可以在购买
时让商家将自己所宣称的树种材料写在单据上,日后如果发生质量问题,向工商部门投诉也有据可依;如果商家有作假行为,在看到消费者要求注明材料后,也会有所顾忌。
此外,还要检查实木家具的工艺水准。所谓“三分木材七分工”,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木家具质量。一般高档实木家具表面仅用清漆覆盖,以保持原木漂亮的木纹,消费者可以通过木纹来判断。看家具标签时,上面所示的含水率也应注意。通常含水率要控制在8%至12%之间,才能保证家具的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