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了控制权,东易日盛就有救了?

很诡异,起码说明这次东易日盛的保密工作是做到了家。
2025年3月19日,东易日盛的股价是涨停开盘,全天一字板丝毫未动。当然,这一切得益于3月18日晚间它在巨潮网发布的一则公告。
问题是,就在前一日的3月18日,东易日盛的股价是跳空低开,一改之前的多日上涨,收盘时是放量暴跌7.83%,成交额高达2.58亿元,几千万元的资金净逃出。难道,是嗅到了什么风声?
从资本运作的视角看,这次东易日盛股价天地变化的背后,肯定是有高人在。自去年业绩爆雷事件后,东易日盛的股价在2024年7月17日创了新低,仅1.96元/股,可见,当时的资本是多么的不看好它。时至今日,东易日盛的股价虽然被上上下下被炒了好几轮,但也是不温不火。
转折发生在2025年1月27日,当日东易日盛的股价从3.78元/股(自去年9月底新政刺激股市以来的新低),逐步涨到了3月17日的5.75元/股。然后,诡异的事情发生了。3月18日,东易日盛是放量暴跌,当然,你可以理解成这是前一个阶段获利盘的兑现。
但是,紧接着,3月19日,它是地量涨停(当天仅成交8915万元);3月20日,继续涨停(成交量更是萎缩至2714万元)。显然,3月18日的那拨人是看错了,简单测算一下,也就短短两日,这些人就和几千万的财富失之交臂,在赚钱这么难的时代,简直太可惜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3月18日出来的那拨人之一,你会不会骂娘?就像和东易日盛签了家装合同,明明付了首付,但它却告诉你装修这事自己干不了了。
股价和业绩,从来都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一体两面。
业绩当然是基本面,基本面好的上市公司,股价自然会随着其业绩的上涨,是水涨船高。如果基本面一般,而想要股价好,那只能去不断地折腾,去傍大款、找热点、搞题材,大概率赶上了,股价也是会上涨的。但如果是基本面很差,又要想股价好,那对不起,只有一条路,就是自己躺下,让资本上来,相信你懂得。
除非,你有本事自己重新站起来。
显然,这次东易日盛的一纸公告,宣布靠自己是再也无法站起来了。2025年3月18日晚21:45分,东易日盛在巨潮网发布了一则公告,称自己找到了新的产业投资人。如果这份操作成功的话,新的产业投资人将会成为上市公司东易日盛的控股股东。
早在去年三季报披露后,市场上的主流观点是东易日盛靠自己再翻盘的能力基本丧失了。因为截至2024年9月底,东易日盛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17%,已资不抵债。
假设一下,如果按这个的负债率计,东易日盛把资产给全部卖掉,按账面计也就21.7亿元,而负债数是25.6亿元,折算下来,东易日盛的全部股东将背负3.9亿元的债。这个数,对他们而言,其实还真不算大。以东易日盛的第一大股东陈辉说事,他如果真的很懂装修,以他的背景,能再沉下去的话,如果把这些年的老本再吐出来一点,找亲朋好友再借上一点,过个十年,也许还是一条好汉。
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且这种算法也太简单粗暴,人家不是还有一个上市公司的壳吗?况且,出售资产总能溢点价吧。如果你也这样想,那说明这事还是能做的,因为你也这样在想!
不好意思,你可能想得太多了。
就东易日盛而言,搁当下,这种操作已经行不通,因为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首先,关于上市公司的壳,还真的是想也别想了,一家负资产的上市公司还想着壳,你怎么考量管理层的底线?其次,卖资产还想着溢价,这和“抢”有啥区别,资产是你购置的,对你有用,凭什么对别人也有用?最后,负债的那25.6亿元可是实打实的,应该赖不掉。也就是说,如果资产贱卖、而负债如实,那他们背负的债务,起码在十亿元的量级(后文会有简易测算来佐证),那,就有点不好玩了。
不过,如果真的能脑洞打开的话,东易日盛能动脑子的地方,唯一可取的还真的就是这几十亿的负债,学习学习人家碧桂园和融创(预知这两家是如此操作资不抵债且还能活的很好,请文后留言“负债”,我们会给与指引),它们不也是负资产嘛,凭啥它们就能活的很好我东易日盛就不行。
本质上讲,东易日盛不是不想这么玩,而是不能。(预知为啥?请文后私信留言“为啥”,我们将给予一对一回复。记住,一定要私信)
可以说,东易日盛是一步一步并且把每一步还都走错了的典范大师。
2024年10月18日,东易日盛就收到了北京一中院的决定书,称将对东易日盛公司启动预重整。所谓预重整,不好听的说法就是破产重组。
问: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
各位,这可不是马后炮式的问。因为到这一步,即企业要破产了,而且还是被法院判决的那种。懂得这套逻辑的朋友肯定明白,是谁的起诉才能把一家上市公司搞到要被破产清算?还有,它怎么就能走到这一步呢?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东易日盛的第一大股东及陈辉名下的股权,一直在被冻结、被拍卖,反反复复的搞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被整疯。你为什么不提前做打算?非要等到被别人按在地上摩擦。
一切都是遗憾,一切都是未解。
随即2024年11月5日,北京一中院指定北京大成律所为东易日盛预重整期间的临时管理人。此时,陈辉完全丧失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2024年11月9日,东易日盛开始发布“关于公司预重整债权申报的公告”,破产重组全面启动。
2025年1月3日,东易日盛发布了最新“招募重整投资人的进展公告”,称收到40家感兴趣的投资主体,其中有15家为产业投资人、25家为财务投资人。
到这个时候,东易日盛还在天真的憧憬着有产业投资人会对它感兴趣?
这期间,东易日盛把公司的总部大楼给卖了(卖了1.61个亿,对应评估价2.87亿元,相当于打了个0.56折。简易测算:如果把它三季报末总资产21.7亿元也按这个折扣打的话,也就12亿多一点,对应25.6亿元的负债,你就能想到它的这趟水有多深了)。还有,各种花式的抵押股权拍卖是有的卖了、有的被叫停了,熙熙攘攘,也纷纷扰扰。
直至这次,在保密工作做到天衣无缝的情况下,2025年3月18日晚,东易日盛发布了这则公告,称找到一家叫“北京华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华著)的产业投资人,愿意出3.45亿元,买下“新”东易日盛15.77%股权,从而成为控股股东。
东易日盛有救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东易日盛到底是缺业绩?可以理解成缺订单;还是缺产品?可以理解成缺交付。
客观的讲,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要说东易日盛缺订单,其他那些非上市、非主流的家装公司就更活不下去了。哪怕在总部北京,以上市公司做背书,你东易日盛要和别人撞单,简直不需要其他额外话术,东易日盛的设计师签下订单的可能性就要远超他人。
“我们是上市公司,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就这句,让每个设计师和业务员都说,说的舌吐莲花,还愁订单?!
显然,东易日盛不缺订单。它只是没有业绩。
这看似矛盾,其实一丁点也不矛盾。它没有业绩的根本原因,不是陈辉和他的东易日盛玩的那些概念、不是木作工厂、不是AI驱动、不是数字化、不是一路买买买,而是产品交付不行。不是不行,而是一塌糊涂。长期以往,业绩怎么可能不越来越差。
就像这张图,开始时,我觉得东易日盛根本就不缺订单,毕竟它顶着着上市公司这个巨大的光环。起初,它最上面的那个“10000户”,或许是“30000户”,甚至是“50000户”,乃至更高。它右边第二层的那个“1000”和“4000”也很高,自然,左边第二层的那个“-5000”就没那么高。好业绩,会让人飘,各种玩法也悄然而至。
慢慢地,这组数据在发生变化。因产品交付有问题,最上面的那个“10000户”越来越没那么亮眼了,也就是说,获客开始出问题了。同时,右边的那个“1000和4000”在逐步变小,这说明签单能力开始下降。而且,一定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自然,左边的“-5000”在开始变大。这才是致命的,因为在高成本获客之下,客户在一访、二访、乃至多访之后的流失率在增加。问题是,此时,有谁在管?又有谁知道呢?
这张图,堪称大宗消费品行业的葵花宝典,如果你现在还不会用,就真的out了。详见“2025年,搞懂一张图,才能“对症下药”去挣钱!”(下手吧,不是做广告,做这点广告对我们还真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只是觉得好文章,不付费,你是不会珍惜的)
自然,慢慢地,也就没有了业绩。公司的基本面就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变化,犹如温水炖青蛙。
回到当下,如果东易日盛不缺订单,而是因为缺产品交付才导致公司出现了问题,那,这个叫北京华著的公司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根据东易日盛的公告,北京华著属于产业资本,号称是一家提供算力的公司。通俗的讲法,就是做云服务软硬件的。这两年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日子一直很好,做它们的生意,北京华著的实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找到这么一个买家,东易日盛或者陈辉是不是就脱困了呢?
未必。
一个细节可能会透露端倪。
根据公告,北京华著承诺:“本次重整投资完成后,甲方也就是东易日盛将继续聚焦家装主业,保留核心资产,利用AI及数字化构筑创新性商业模式——东易AI智能家。同时,乙方也就是北京华著将借助自身算力产业资源,通过捐赠智算中心运营主体、订单导入等方式,多措并举助力东易日盛拓展数据中心集成服务业务及算力业务,推动甲方实现双轮驱动,并承诺未来三年为甲方导入算力产业相关业务订单。”
这段话好长。归纳一下,也就两段意思:保留家装业务;同时开展算力业务。
家装业务的逻辑,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东易日盛缺的根本就不是订单。北京华著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上游企业,说能给它能带来什么订单资源,也只能想想了。
所谓订单资源要说有,那只能掌握在像字节跳动、腾讯和阿里这些互联网大厂手里(有没有好奇,这些手握巨量资源的大佬们,为什么既不轻易对外导流量?学习北京华著成立所谓产业基金收购企业;也不下场吃流量的二次红利?像京东那样搞自营业务)。就算北京华著能给东易日盛带来订单,那真正的核心问题,也就是产品交付该怎么办?
以此推断,东易日盛,继续深耕家装的梦想,可能基本没了。剩下的,或者叫更有想象力的,是做所谓的算力业务。这或许是东易日盛这轮股价暴涨的原因。(当然,如果从炒股的角度,只要它的基本面能解决,股价上涨就是时间问题。这个话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如公告披露,如果这次重整成功,北京华著将成为东易日盛的控股股东,而它为之付出的代价是3.45亿元(这笔钱主要就是用于东易日盛支付破产费用、公益债务及清偿各类破产债权。这其实很讽刺,也就是说,就是这3.45亿元,让陈辉失去了东易日盛)。反过来理解,陈辉如果能拿得出这3.45亿元,会不会不会失去对东易日盛这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现在,失去了控制权,那陈辉是不是就此解套上岸了呢?
还不好说。
像当初车建新把旗下上市公司红星美凯龙的控制权卖给了厦门建发后,车本人不仅没有上岸,反而陷得更深了。原先车的算盘可能是,等厦门建发解盘后,红星美凯龙的经营会得到大幅改善(厦门建发也作了很多承诺),在企业的基本面得到改善后,公司的股价也会上涨,那自己持有的股权市值也会上涨,到时再减持去补其他的窟窿(车自己的其他公司照样是深陷泥潭)。
算盘和实际还是有天壤之别的。红星美凯龙的问题,其实和东易日盛很像,它缺的也不是订单,而是运营。厦门建发完全不懂线下门店的运营,换了新老板的红星美凯龙,业绩依旧一塌糊涂,股价必然是屡创新低。目前的状况是,不仅车的如意算盘没有落地,厦门建发也被拖进了泥潭。
陈辉的命运只能交给时间了。但他的事,从逻辑上讲,完全可以规避,哪怕他和他的团队花上那么一点点的时间与精力关注经营,整个事态的发展将截然不同。下面,我们来复盘一下,看看到底能不能规避?
东易日盛的业绩拐点出现在2019年,当年业绩同比下降10%,净利润从2018年的3亿元狂跌至亏损近2亿元。此时,企业的命运完全掌控在陈辉手里,他要做的就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改善经营,在获客与交付上下狠功夫,死磕损益表。那年,圣都在和贝壳接洽,坊间传闻,圣都的业绩数倍于东易日盛,遗憾的是,东易日盛和陈辉根本没有关注到这一点。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无论对手有多强,老板把精力花在经营上,也是最基本的。对一家家装公司而言,你的经营是什么?无外乎获客、成交、施工、交付、团队管理、品牌文化塑造,及产品创新、集采、绩效考核与激励等等。
说陈没有做这些显然有点冤枉他,但他如果做得不到位,那不还是他的问题?俨或他的能力不行?!
第二件事:瘦身,在资产负债表上下功夫。2019年,东易日盛的总资产从2018年的33亿元,下降到28.9亿元。直至2024年,这个数还有29.3亿元。真的有这么多吗?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拿其中的一项说,商誉。这玩意就是一个祸根,2018年时最高达6.1亿元,到了2019年还有3.8亿元,如果在后面的几年,陈能把这玩意减到0,或许,东易日盛就有希望了。
因为,它会促使陈把那些务虚的AI、大数据、智能工厂、收购的项目,包括扯蛋的智能获客系统,统统的砍掉,谁敢说东易日盛没有希望!
然而,没有,直至2024年9月末时,商誉这个数还有2.6亿元。说句不客气的话,因一点蝇头小利,失去的反而是一片江湖。
无论是一家上市公司,还是一家中小企业,乃至个人,如果不善于及时止损,不能及时纠错,那,作为一家企业的基本能力也就丧失了。
回到主题,就像陈辉这次失去东易日盛那样,东易日盛会失去家装吗?如果要把所谓算力当成一家家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估计圣都会笑晕在厕所。圣都的背后是贝壳,贝壳俨然以互联网企业自居,但你要知道,拥有强大数据能力的贝壳,前台站着的可是几十万线下经纪人。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