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危局未改 红星美凯龙又陷二股东重整泥沼
7月3日,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828.SH,以下简称“美凯龙”)公告称,公司第二大股东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星控股”)申请重整。
屋漏偏遭连夜雨。尚未走出2023年巨亏22.16亿元的深坑,美凯龙2024年上半年再次预亏10.2亿元至13.8亿元,且又被动陷入二股东的“重整”泥沼。考虑到线下家居连锁零售市场需求仍处于恢复期,曾经的家居零售巨头何去何从,再次引发投资者关切。
二股东危局早有端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红星控股的破产危局并非一时突发,早在2023年6月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600153.SH,以下简称“建发股份”)成为美凯龙大股东之时,红星控股的债务危机似乎已经初露端倪。
一年多前的2023年6月26日,美凯龙和建发股份相继发布公告称,红星控股已将持有的美凯龙10.43亿A股股份过户至建发股份,美凯龙2.61亿A股股份过户至联发集团。
至此,持续5个多月、总额高达62.86亿元的美凯龙股权转让大幕落下,建发股份及其一致行动人以29.95%股份成为美凯龙第一大股东;红星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以24.9%持股,退居美凯龙第二大股东。
相应地,美凯龙创始人车建兴不再是美凯龙控股股东,由美凯龙董事长退居美凯龙总经理;董事长一职则由建发股份董事长郑永达担任。
而自1986年创立美凯龙,到2023年不得不让出美凯龙第一大股东位置,车建兴和红星控股的负债传闻就沉滓渐起。
1986年,车建兴和家人一起创立美凯龙,初期的经营形式主要是手工家具作坊,涉足家具制造业。1991年时,美凯龙正式开办了常州市及周边地区第一家大型家具专营商场,从此正式跨入家居流通业。彼时,美凯龙的大部分商场都是自营,从买地盖楼到运营招商都是车建兴及家人一手操办,走重资产模式。
2000年开始,随着全国各地商品房的兴起,美凯龙开始以轻重资产并举的方式进行市场扩张,在一二线城市自建商场获取长期收益,同时以委托管理商场(以下简称“委管商场”)的方式下沉至三四线城市获取短期收益。
多年来,美凯龙两项主营业务一一自营商场和委管商场,一直为美凯龙提供了髙质量和可持续的现金流。
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美凯龙全国商场数量达到256家,总资产达到千亿元规模。2018年,美凯龙登陆A股,作为国内最大的“A+H”上市家居企业,车建兴和美凯龙迎来了高光时刻。而在资产膨胀的过程中,红星控股的业务范围也从家居卖场逐渐扩张到其他领域。
彼时,作为全国最大的家居零售连锁商场,美凯龙为控股股东车建兴带来了“中国家居首富”的荣耀,高峰时期,红星控股大力扩张由住宅开发、商业地产、房地产中介服务等多元板块组成的商业帝国。直至后来房地产板块迎来史上最严的宏观调控,红星控股深陷债务危机,多次出售核心资产并让出美凯龙控股权仍未能挽救颓势。
大股东调整未及预期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同样在房地产板块深度调整下,红星控股深陷债务泥沼,家居龙头美凯龙的日子也不好过。
美凯龙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5.15亿元,同比下降18.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16亿元,同比下降496.7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2.28亿元,同比下降306.46%。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40亿元,同比下降22.28%;归母净利润-17.70亿元,同比下降210.5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76亿元,同比下降73.81%。
美凯龙近年来的营业收入和变化
来源:Wind
美凯龙近年来的归母净利润和变化
来源:Wind
年报还显示,一年来,美凯龙的自营商场数量少了7家,委管商场数量少了9家。截至2023年年末,其自营商场数量为87家,委管商场数量为275家。自营业务方面,2023年美凯龙租赁及相关收入为67.81亿元,同比下降13.8%,自营商场平均出租率为82.8%,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主要受到总体经济环境波动影响,商场出租率阶段性下滑,美凯龙稳商留商优惠增加所致;委管业务方面,委管商场年末平均出租率为85.7%,同比降幅1.0%。
在此形势下,从红星控股手中受让股份成为美凯龙大股东的建发股份如何应对?
界面新闻等多家媒体曾公开报道称,建发股份之所以看重美凯龙,主要在于后者遍布全国的自营商场,这也被视为美凯龙最有价值的资产。但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美凯龙投资性房地产账面金额为924.63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8.42亿元。
此外,建发股份在供应链、地产业务方面自认与美凯龙有较强的业务协同。美凯龙在2023年9月举办的中期业绩会上,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建发股份入股后,双方将在业务端和融资端协同,其中,业务端是在汽车领域的开拓,融资端则是公司通过债务置换,优化有息负债的产品和期限结构。
2023年7月,建发股份入主美凯龙不久,美凯龙与上海卡乃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多方达成战略合作,将汽车品类与家居品类相结合,试水从家装到家居、家电、汽车等“一站置家”新业务。
但考虑到目前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选择流量更大更稳的日用百货商场或者“网红”聚集地,鲜少车企选择在家居品牌扎堆的非市中心家居商场,建发股份这一业务调整的协同效应,至少目前从财报上难觅踪迹。
美凯龙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12亿元,同比下降19.30%;归母净利润-3.72亿元,同比下降322.1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降155.11%。
而根据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的数据,2024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累计销售额5530.17亿元,同比下跌11.34%。在房地产市场大盘整体走弱之下,即便建发股份有相对的供应链优势,美凯龙作为建材家居大卖场龙头的光景也可想而知。
7月9日晚间,美凯龙披露的业绩预告也验证了这一点。预告显示,美凯龙预计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0.2亿元至13.8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2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5.1亿元至6.9亿元,上年同期盈利7940.09万元。
多家证券机构发布研报分析称,引入新股东建发股份后,美凯龙逐步向更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发展,但受行业需求波动、商户优惠政策影响,美凯龙业务和营收承压明显,盈利能力下滑。
不止于此。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线下门店客流量下降,品牌商或工厂店通过美凯龙获得的销售收入也在下降。”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井润田教授看来,品牌商和工厂店可以选择流量基础庞大的线上平台企业入驻(如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甚至知名品牌商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线上平台企业。因此,优质品牌商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对美凯龙的依赖性下降。另外,商场管理人员为了提高商场出租率和收缴率,不断放宽招商标准。而良莠不齐的品牌商对美凯龙中高端渠道品牌定位的互补性也在下降;且品牌商层次的下降进一步导致商场客流量降低,负向网络效应出现。
二股东重组影响几何
针对红星控股的重整,美凯龙6月12日发布公告称,红星控股的重整仅涉及红星控股自身法人主体,不包含红星控股的子公司及参股公司;且美凯龙与红星控股在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等方面均保持独立。
公告显示,红星控股本次申请重整不会导致美凯龙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不会对其日常经营及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红星控股目前对美凯龙不存在经营性及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
自2023年6月成为美凯龙第一大股东,建发股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便针对美凯龙管理体系、经营管理、业务发展等层面进行了优化。美凯龙新一届董事会14名董事构成中,“建发系”拿下5个非独董席位,同时5位独立董事也由建发股份提名。
但红星控股债务规模过大,且仍是美凯龙第二大股东,因此,尽管美凯龙表示不会受其重整影响,可美凯龙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存在隐忧,亦非妄谈。
企查查显示,红星控股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2亿元,股东为车建兴、车建芳兄妹,分别持股92%和8%,车建兴妻子陈淑红为董事,目前车建兴夫妻二人已列为被执行人。
多家媒体公开报道显示,从2017年到2020年,经过四年的多元板块同时发力扩张,红星控股的负债总额大幅攀升,最高点逼近2000亿元;2020年9月时,红星控股流动负债高达1120亿元,即使刨除预收账款、合同负债以后,短期借款、应付账款以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额仍然高达511亿元。2021年开始,随着房地产大周期下行叠加新冠疫情影响,“红星系”家居、地产板块业绩双双倒退。
红星控股2023年度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红星控股负债合计325.25亿元,短期借款13.2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7.5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借款本金和逾期利息合计60.83亿元,已逾期的借款本金合计为37.71亿元。
而红星控股的货币资金仅有8.09亿元,因未决诉讼及担保事项导致大量银行账户及资产被冻结或处于被执行状态,其账上不受限的货币资金仅剩下1.1亿元。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中国工业报,美凯龙和红星控股的确是两家不同的公司,但从具体业务去理解,包括一些美凯龙卖场的供应商、合作的机构在内还是会担心,即便美凯龙的控股股东发生了调整变化,红星控股对美凯龙的整体经营仍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此外,红星控股的重整会带来品牌声誉上的不利影响,并且实际过程中也会因为经营条件不稳定,从而对美凯龙卖场的经营造成负面影响。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俞雪华副教授团队研究指出,目前美凯龙的轻资产运营属于“不完全的轻资产”,其轻资产化的程度并不显著,自营业务依然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盈利点,且投资性房地产很多,非流动资产占比极大。然而,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的饱和,以轻资产为基础的委管业务正在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委管业务以及拓展性业务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心。
“与其他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美凯龙的偿债能力、成本费用控制能力以及创现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由于其资产负债率处于高位,公司应高度关注其潜在的财务风险。”俞雪华说。
截至发稿,美凯龙尚未就本报采访给出回复。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