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北碚区市场监管局、北碚区消委会多番协调,金牌、芝华仕两个品牌厂商也承诺为消费者兜底发货,并联系新的经销商接洽订单后续事宜,以切实维护品牌形象、履行社会责任。定制交易流程埋下隐患
为了“终结”经销商跑路的风险,我们首先得看看整个定制交易流程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给了经销商的“可趁之机”。消费者在与店面了解完产品之后,店面会安排设计师或量尺人员上门去测量,这个时候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所以一般会让消费者支付100元起,上至2000元不等的定金。这个定金主要是用于工作人员上门测量的成本,重庆常见的是500-1000元,如果最终消费者没有选择该店面,这个金额基本不会退还的。这次测量常常是在顶地墙不会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同时也有可能地面、墙面尚未完工,所以尺寸常常仅供参考,会有少许出入。店面安排设计师量尺之后,会出具一个相对精准的方案,邀请消费者确认方案,确认方案的同时会对定制金额也确定好,还包括选择什么样的配置、交期等合同约定项,在这里将会对定制的产品系列、门型、花色、尺寸等敲定。
店面会让消费者支付80%左右的费用,这个费用不同的城市或不同品牌有区别,一般80%是较为公允的比例,前面支付的上门量尺费用会转化进80%比例费用里。
在收到80%费用之后,商家会与消费者确认二次测量的时间,这次的测量将获得准确的尺寸,这次测量的数据将与产品设计方案更精准的匹配,不允许出现太大误差。
测量完成之后,设计师会出更精准的设计方案,并与厂家审单部门对接订单,技术审核通过后,厂家会收取经销商的该笔订单的出厂成本。
厂家收到钱之后,安排生产、长短途物流等,直至经销商店面。以重庆为例,绝大多数店面会要求在送货安装之前付清20%尾款,如果在前序精准测量时尺寸、金额等有变化也常常在这里会有些许增减。
在经销商收到尾款之后,约定送货安装时间,至完全交付消费者,该订单进入售后环节。消费者、店面、厂家发生的金钱交易主要风险是在第二次付款时,有的是付80%,有的店面会要求消费者付清全款。“跑路”的店面是在收到这期款之后,不向厂家付货款,也不可能交付产品到消费者手上。
目前为止,“跑路”的经销商资金链断裂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不论是投资失利还是被挪用了,又或者其它原因,总之就是钱到账后就吐不出来了,或者确实是想再捞一把就跑。
有没有那种专门为了“跑路”而开店的呢?不能说没有,但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少,所以绝大多数店面仍然值得信任。赔付机制不完善
在出现“跑路”之后,厂家也很无奈,一方面没有收到任何货款,另一方面要为该地区的商誉承担后果,有跑路的品牌后续经销商重建信心的难度会更高。
绝大多数“跑路”事件,到最后都是厂家承担了后果,但今天聊到的这一次是鲜见的多个品牌同时跑路,并有新闻明确报道由厂家“兜底”的。
在兜底的方案里,很多消费者会被迫接受调解,以3折左右的费用支付到厂家,厂家负责制造、交付。如果之前是付的80%款项的话,3折的费用,消费者“实际”损失约10%的款项。
厂家付出的会有10%-20%的费用,比如物流、送货、安装等成本摊销。但如果消费者支付的是全款的话,这种“兜底”就可能不太易接受了,最终如何解决这需要看品牌方的相关部门能力了。部分家居商场有提供先行赔付机制,在消费者付款的操作时,钱是先到商场账上,等到一定账期时,再将款项给到店面。
这种时候如果店面出现跑路,商场会把收到的钱拿出来进行赔付给消费者,以最大限度降低消费者风险。
只是这种账期的情况,经销商店面不太愿意,钱肯定在自己手上更放心,所以让消费者直接付款到指定账户的情况就很常见了。
店面与商场存在博弈,消费者有时也不知道还存在这种赔付机制,以至于最后出问题时,消费者找商场索赔,但商场不认账的情况。
03|对薄公堂
这是厂家、消费者都不愿意见的,一般是在货款全部支付、严重超期、无法明确责任人等若干问题难以达到统一时,或者有消费者要求高额赔偿类情况。
最终的解决是厂方留下“案底”,一般是和解或者等待责任人(经销商)偿还。
不论上述哪种情况,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遭遇踢皮球的概率几乎是100%,每一方都有理由。
有的消费者在进行全款支付到全案类的公司之后遇到跑路,各种方向维权都无法解决,损失巨大,这种情况在全国层出不穷,让整个装修装饰行业都有信任危机,没有啥好口碑。
部分厂家机制
防范于未然既然“跑路”情况全国都有,难道所有的厂商都没有解决方案吗?并不是,部分品牌有些方案可以参考一下。01|经销商账户 预付款
经销商在加盟品牌之后,根据自己的城市级别,约定的任务额等,交一部分预付款到厂家,有订单来的时候厂商在里面直接扣款下单,余额不足的时候“充值”进去即可。当经销商出现“跑路”风险的时候,这个预付款能保障部分订单的如期交付,降低消费者风险。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解决方案,但也是容易引起诟病的。存多了,对经销商资金流要求高,同时资金的流通率降低了,对于经销商来讲操作空间也就小了。
另外就是无法根治“跑路”现象,经销商照常可以收大量款之后不向厂家下单,厂家没有收到钱,自然不会出货,同样会回到“跑路”的问题上。阿里巴巴在中国推行的网购模式之所以成功,相当一部分原因来源于解决了信任问题,消费者与店家、店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
每笔订单我们都是先付到支付宝上,确认收货后,支付宝把钱转给商家。
避免了商家收钱了不发货的情况,也避免了一些差错漏问题带给消费者不良体验。
在支付宝的机制下,除了少部分恶意消费者外,绝大多数情况下,商家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定制行业有没有企业正在使用这种机制呢?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调研过,至少有多家企业尝试过这种方式,有的甚至直接使用线上渠道,借用支付宝平台来实现“支付宝”机制。在消费者完成安装交付之后,确认相应款项,款项再由品牌厂商回拨到经销商指定账户上。
但是这种机制也面临问题,阻力来源很多,消费者端,定制产品属于超大额消费,有很多家庭这辈子除了买房、买车最大的消费就是装修了,大额消费的性质决定了消费者心态会变得较为谨慎,线上买点小东西,几千上万的没有问题,数万甚至数十万可能还是会有点忐忑。
经销商端,通过线上平台同样存在不能及时拿到现款的“麻烦”,一边是各种成本支出要付,另一边是交付账期不及时,还有可能会由于平台机制要出现税费、服务费等“不必要”支出项,降低收益。
厂家端,收付款流程复杂化,核算压力增加,各种权限的交错让资金流转效率变低,增加厂家的人力、物力成本。
所以采用第三方支付宝平台的方式不太可能得到大力推广。既然第三方支付宝平台的方式不可取,那么企业自建“支付宝”机制可以吗?这是我们认为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之一。A、消费者在店面确认上门量尺方案之后,向厂商指定的账号扫码付款,厂家收到该客户信息、款项,店面在提供量尺初测之后,消费者上线核销,厂家自动转款到店面账户。B、签定合同,付第一期80%款项,同样到厂家的账号上,由店面与消费者签署厂家的标准线上合同,厂家向消费者确认收讫款项。C、店面交付设计方案到厂家,厂家确认后直接扣款,安排生产、长短途物流。
D、消费者可以在手机端看到物流情况,付20%尾款。店面得到信息之后,安排送货安装等操作。E、消费者在线验收交付产品之后,厂家将扣除了出厂成本的所有资金转到店面指定账户。
有人要问这样的流程与借用第三方支付宝平台有什么区别吗?有的,解决了流程问题、权限问题、信任问题、产品交付标准。。。。相当多的问题,甚至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飞单”风险。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有Bug,店面“跑路”就是在卡Bug,我们虽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也不得不承认“性相近,习相远。”,任何机制都无法防范所有人,而且当经销商大到一定程度,还可以让厂家修改规则。
为了防止更多的“跑路”事件,希望厂家们能再多努力调节调节。
当下行业已非常不易了,不能再让更多的负评对行业、品牌的侵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