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亚迪·秦的7.98万元劲爆价火了,一如欧派去年699元每平带给家居行业的冲击力。2023年比亚迪·秦系列定价9.98万,今年调低到7.98万,同时还增加了两大升级,智能语音连续通话和智能上下电。
这2万元的降价幅度,相当于挤压了新能源车头部、腰腿部厂家的所有盈利空间,也杀到了所有国内外燃油车合资品牌的盈亏线上。
但7.98万的定价,某些方面又不像定制家居行业的价格大战,当时多达十数家企业跟进,有的甚至给出更低的599元。
还有一个对比是,有些定制家居品牌公开回应并指出,低价背后是低配置,连带潜台词即:低配置产品下的质量、售后、环保......等方面的保障,都是退步乃至“倒行逆施”。但在其它新能源车、燃油车品牌中,暂时还无人指责比亚迪的低价低配置,也没有借助舆论宣传攻势来回应比亚迪。当然也有硬核品质与服务的定制品牌,依托可量化的选材用料、规格尺寸和工艺对比等事实证据,体现自家的优势,让消费者内心得出结果与答案。
回看过去五年,国产燃油车厂家定价4.95-7.98万的厂家,都是在驾驶体验、品质可靠性和品控质检、安全耐久性等方面“下黑手”,甚至出现了配置一个安全气囊的厂家,这样才能将成本压到最低。
应该说,市场上有不少小白,对于价格和配置等看得见的东西很敏感,但对于品质和口碑反馈存延迟效应,了解不多。这才有了鱼龙混珠、你死我活的市场厮杀。
话说回来,今天的华为手机,曾经的欧派家居,通过产品、管理与营销的创新,已经完成对行业及消费者的教育,业绩做到了细分赛道里的“遥遥领先”,品牌也赢得认可与敬佩。
但是,一些品牌也缺失了行业内外的推崇与尊重。正如头部主播们的极致低价比,中长期来看,卷不过优质优价比。
极致低价,就像一款“打怪兽”游戏一样,选材、用料、工艺、品控、耐久性、质保等问题此起彼伏,打也打不完。
小米,前几年开始转型并践行极致颜价比路线,手机从以往1999元拔高往3000-5000+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雷军也在2023年12月28日的小米汽车发布会上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定位高性能轿车。一定程度上,小米可能放弃了主品牌低价拼杀的战略。从根本上来讲,无论是手机、汽车还是家居家装行业,消费者需求已然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极致性价比的“爆款引流”要有,但它是配菜,而不是主菜。更不是宣传主角,不宜放到C位上使用。
一旦消费者认知并体感到,广而告之的品牌以及它的产品价值,跟实质品质名不符实,不仅不会复购,而且可能产生负面评价效应,通过朋友圈、小红书、抖音......裂变扩大化。小米的净现金流良好,运营效率高,企业经营很成功。但小米的极致性价比、极致颜价比持续运营了8-10年后,也进入了调整期。
华为、苹果等耐久力强、品牌美誉度高,这种优势所带来的是,核心用户群体满意度忠诚度高。某手机品牌,笔者用了一部其推出的高端机系列,后续中短期内不打算复购了。
某家居品牌旗下产品,自2017年最后一次转介绍给亲友安装交付后,受过一次“内伤”,再也没敢转介过。
与此相对比的是,华为原副总裁胡荣丰在2015年出差到阿联酋一小城,发现近20年前华为曾卖出但早已停止服务的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仍能高负荷稳定运转,承载当地繁忙的通信业务。当地老用户由衷地赞叹:“华为产品,amazing(太棒了)!”
曾经有一种制造及设计年限理念流行很广,大概讲的是:“不能让橱柜、衣柜、沙发......等产品使用太久,不让消费者一直用下来,家居厂商不都得饿死啊”。
笔者以现身说法予以否认,某次遇到橱柜洗菜盆的下水管爆裂半天时间,导致整个屋子淹没,积了3公分左右的水。后续半年里,凡是落地的木制品家具,全部都吸水膨胀变形、饰面板开裂了。
移动互联时代,买一次、合作一次不算本事,复购才是硬道理。
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及行为,底色是探索世界与未知领域,追求新鲜、刺激的生活,选购高精尖、新奇特的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LV、Burberry、Minotti等一众品牌既受到非富即贵群体喜欢,同时赢得中低收入群体的追捧。
还有一种情况是,中等收入群体一旦有钱或有积蓄,往旆不会复购极致性价比品牌,而是转而去选购偏高档的品牌。
笔者认为,拼多多、天猫、京东和沃尔玛可以搞“天天低价”,因为它们是平台、是卖场,搭建起一个擂台,要的就是各位参赛选手们你追我赶、你死怎活。
但产品化的品牌厂家经常打低价,不太可能,确切地说,这不是长久之计。
放到汽车行业里看,当前一些走红的新能源车品牌,还不是华为苹果,实力需要进一步沉淀。
放到消费电子行业,小米纵横手机界十年,用“专注、极致、口碑、快”高效累积起一众粉丝群体及圈层化社群,出生即巅峰,被米粉们宠称为国民手机。
尤其是在极致性价比、颜价比方面,颇具影响力。但时下,也需要在研发创新、品牌档次提升上做足更大的功夫。
这就如同很好看的美女与帅哥,能达到“始于颜值”的初步目标,但不能实现“陷于才华、忠于才华”的终极目标。
对此,大材研究的观点是,对于家居家装企业而言,找到品牌形象、价格与品质等关键能力的平衡点,培育一家广受赞誉并能赢得中高收入圈层深度认可的品牌,预计是更重要的事情,也更具成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