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整装大家居代理商失联?装企渠道运营再按警示键
近日,据黑龙江都市频道《新闻夜航》报道,有整装大家居服务商失联,导致80多人的装修项目无法继续,涉及约900万货款,其中牵涉两家公司,一是某整装大家居企业, 二是某装饰公司。
另据大庆晚报的消息,位于昌升汽配城的某整装大家居XX装饰经营场所已上锁,窗上贴有告示:此房屋为个人所有,现与乙方终止合同并收回房屋的使用权,如再发现损坏门锁的情况,后果自负。下方写有“门外已被监控覆盖”等字样。
采访中多位市民表示,装修合同已到期,可房子依旧没有完工,工期一再拖延,导致双方矛盾不断,大家也逐渐对装修公司失去了信心。而向厂家咨询时,厂家未收到货款。
目前,众人组建了维权群,截至2月19日上午,人数已达151人,74人进行了相关信息登记,包括房子的位置、损失的金额、签约时间及工程进度等。
从目消费者的反馈来看,之所以选择这家装修公司,一大原因是看中了店招里所提及的家居品牌,如今出了问题,需要给个说法。
事情将如何处理,目前尚无结论。
不过,按往家居建材经销商跑路的应对情况,一般都要找到责任公司的负责人,督促解决问题。如果责任人已经没有能力解决,工厂方面会解决产品交付。
而本次提及的案例相对复杂,当事公司并不是产品经销商,而是承载硬装职责的装修公司,如果硬装部分还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工厂也无法交付产品,问题的解决周期会更长。
再者,该装饰公司与家居品牌到底是怎样的合作关系,是否负有兜底责任,目前无法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信息。
不过,大材研究认为,该事件的发生,或许给整装渠道运营按下了警示键。家居建材部品企业跟地方装企建立合作时,品牌经营与财务的稳健,项目执行的安全性,将是至关重要的评价标准。
近年来,装企渠道受到越来越多家居品牌的重视,被纳入重要的渠道运营计划。
一些部品公司甚至促成上千家装修公司的合作,成功抢占了装企流量入口,对整体营收增长做出不容小视的贡献。
从装企合作形式来看,目前已有多种。总体来看,可以分成如下两条线:
一是单纯的供应商关系,装修公司从工厂或经销商处采购产品。甚至工厂也可能给装企定制开发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这种关系下,装修公司一般不能在店招、LOGO等核心位置体现合作品牌。最多是宣传的时候,会强调采用了哪些家具建材品牌,以此突出大牌直供、全线名牌等优势。
跟业主签约时,采用的也是装修公司的名义。
即使后面装修项目出了问题,只要工厂在收到款项的情况下按约交付产品,其他事情跟工厂并没有关系,业主自然不能去找供应商负责。
二是经销商关系,甚至是合资关系,那么,装修项目出了问题,或者装修公司失联跑路的情况发生,部品企业可能无法摆脱责任。
即使签约方是装修公司,但在合同标题、品牌LOGO等重要位置处均出现了品牌方的背书,那么,撇开关系是比较困难的。
尤其是站在业主角度看,会认为品牌方需要解决烂尾问题。
如果双方是经销代理关系,那么,连带责任或许难以避免。
大多数情况下,部分企业跟装企达成了高度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整个推广过程中,装修公司往往会突出双方的经销合作关系,在店面招牌、品牌名称等方面予以体现,就如上述案例的情况,那么,事情将变得复杂。
从法律上讲,是否构成担责,或许还要考虑更多细节。但从品牌声誉来讲,拒绝担责并不妥当。
前段时间,大材研究曾推送文章《装修公司渠道激战,上百家合作才算进正轨,未来四大猜想》,其中梳理了部分重点企业的装修渠道运营情况,其中提到:
2024年1月以来的公开信息中,多家企业发布了装企渠道合作成果,其中有企业发布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剑指十亿甚至百亿体量。
同时,上百家大中型装企的实质性合作,已是该渠道运营的标配,也才意味着装企渠道运营进入正轨。
与装企合作数量持续增长相同步的则是,合作范围继续扩大,包括产品联名款共创,联合研发、联合设计、联合制造;与装修公司联合营销,定制活动,联合扩大订单。
在这种形势下,无疑有必要增强装企合作的风险管控,例如,加强装企的评估,形成合作分层;重点展开门店入驻、定制供应、联合营销等合作,而放弃强品牌背书的做法;款项结算账期的合理化。
一种非常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够存活下来的装修公司将陆续减少。遭遇危机甚至关停的装企将会增加,可能对部分合作的家具建材企业产生意外冲击。
这种现象的发生,将是装企渠道板块值得警惕的风险。
当然,地方头部装企暴雷的情况目前相对较少。这类资源颇有价值,依然值得深耕。
即使遇到了前文所述问题,装企渠道拓展也没必要因噎废食,与各地优质装企的深度合作、共赢式合作,依然是迫切而有效的。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