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思的直播翻车,是又一场“疯马秀”

前几天“双十一”购物节,慕思翻车了,跟辛巴直播间合作,5000块把1万多的床垫,整整卖了32万张,10个亿!
结果,负责的销售副总裁被炒掉,然后双方开始撕逼,辛巴说这原本就不是慕思的用户,是直播的客户(意思是他IP下追求便宜的客户群),有合同保障,慕思必须给个交代。
慕思说伤害了线下经销商,不发货。这其实就是一场“疯马秀”,从来都只有跳脱衣舞的想穿上衣服当明星,谁曾料LISA这种顶流网红会去尝鲜跳脱衣舞呢?
这一把看似赚了眼球和流量,但是实实在在输了口碑和品牌,得不偿失。
电商、直播发展到今天,还有这种低级操作,有点扯了。
难道慕思不控线上线下价格?不跟直播签合同?真敢不交货?华帝玩世界杯然后砸锅,几年没翻身就是前车之鉴。估计慕思最后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还原下估计是这样:跟直播大咖谈,最低价是底线,这种最低价说白了原来是供五星级酒店等大客户集采的价格。曾经段王爷也有机会3000-4000买著名品牌的床垫。
制造成本到渠道到零售,一般就是2-3折,这在C端商业层面很正常。
然后这个副总杨鑫,进去也就一年多,不知道为了清库存,还是冲线上销量,直接就批了,或者是管线上电商的,也不给管线下的打招呼。总之没料到直播这么猛,事情出了,线下的经销商肯定爆怒加暴动了。
一把脱了底裤,而且未来潜客都消耗了一把,最后只能砍人了事,然后搞搞公关,补贴缝合下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情绪。
这里面暴露了几个C端产品营销管理的问题:
---C端品牌90%以上价值是品牌---
换句话说,就是人的认知,认知一旦被打破,消费者产生被欺骗的感觉,品牌就很难再立得住。
谁都知道茅台的成本就几十,LV的成本也就200-300,但不能这么坦诚相待啊。
就像原来燃油车时代,豪车溢价的基础在于品牌历史,在于科技带来的操控性,在于舒适感,这些都会给消费者以购买理由。
而新能源车、智能车出来之后,对行业做了颠覆性的破解:首先,操控感什么发动机,底盘,变速箱这些高大上的东西,新能源汽车动不动3-4秒加速过百;小车的重量都是2吨多,稳得一比,要啥底盘?再就是智能化的一系列设置,这些撑起来新物种的价值。然后有溢价能卖出去,改改设计,内饰,有豪车感。加上这波玩家都是融资烧出来的,去4S店,到MALL里面开店,省成本,甚至亏着卖,价格也香的很。
如此种种行业因素的变化,让燃油车尤其豪车的品牌历史逐渐“祛魅”,可以看到保时捷,BBA的业绩在逐步下滑。
问题,主动卸妆的骚操作,慕思这是上了头啊。
---如何平衡线上线下的销售关系---
这是个老大难问题,不可能不搞线上,现在线上销售基本可以占到一个公司销售构成的40-60%,传播也好,新一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在疫情期间被培养了,内容营销,便捷购买,甚至线下体验,线上等促。
但是线上成本低,对线下经销商(开店,人工)是个很大的冲击,尤其价格还不一样,销量还不一样。传统经销商叫苦连天,左手打右手品牌方左右为难。
要再玩直播这种一波流,那更麻烦。其实直播带货,让这些能说会道的商超导购变成了去渠道化的主宰,赚了大钱,本身是一种饮鸩止渴!当然没有包袱的新品牌是可以的,直接对话消费者,让利搏销量是个好办法。
始终要搞清楚的是,这些直播间,不过X娅,X佳琪,X巴,X只羊,不是他们对消费者有啥吸引力,而是品牌方的不断让利降价,惯出来的吸引力。
对于一般厂家而言,解法只有三个:1. 线上线下分产品,甚至分品牌运作;2.线上重销量,线下重体验和服务。如果是标品,那么线下干脆定位自营体验店,搞本地团购或者走出去做大客户;3.自己直播。
---品牌经营不能急功近利---
慕思上市后,销售报表不太好看(其实利润也还不错,没必要这么折腾),既有疫情整体家居市场下滑的原因,也有老品牌被祛魅的原因(之前的高端就是10万块找了个深圳大学外教,拍广告,高铁,机场到处砸)。
不是说不好,胜利者不需要被谴责,好歹也做成行业第一高端品牌了。但是产品没有升级,不走智能化,工艺升级,故事很难讲下去,那么品牌也就没升级,沦为打价格战是件很悲催的事情。
产品和品牌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并且有支撑,才能推高买贵。否则,只是靠炒作或者包装,营造的高级感,患上了吃信息差和智商税的路径依赖,有可能一朝之内,大厦将倾。
慕思这次翻车,给了行业沉重的一课!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