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整木家居:整木 守艺人

12-03 16:59

导读:2018,中华整木网开启“整木•守艺人”系列版块,寻找整木定制行业一线匠人。他们用毕生的手艺,赤诚的匠心,见证了企业的成长,谱写出整木行业华丽乐章。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回味整木的那些岁月。

2018,中华整木网开启“整木•守艺人”系列版块,寻找整木定制行业一线匠人。他们用毕生的手艺,赤诚的匠心,见证了企业的成长,谱写出整木行业华丽乐章。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回味整木的那些岁月。

  01 引子:一扇门的荣耀

  隆冬,南浔古镇。是夜,昏昏灯火、人影疏落。

  楼上,仅此一席,店家草草组织杯盘,而座上三五人,围坐一端,侧耳倾听中意木业郑师傅与木之缘。

  郑师傅,不捐不张,淡泊名利,所以“道隐无名”。然而提起他,整木圈中人皆为熟知,几十年来凭一把好手艺,声名享誉南浔木器行当。

  南浔,地属湖州。湖州,地处吴山越水的江南。毗邻太湖的湖州,自古文化兴盛,是著名的笔墨之乡,生长于斯的南浔人,骨子里都浸润了太湖烟雨、山水文墨的清丽隽秀,这种细腻,渲染在木器作品上,渗透、传递出江南木作的精良技艺和典雅审美。

  这些年,南浔重新审视传承至今的竹木制作古法,藉此优势,迎合时代需求,孵化了一大批地板、木门等家装建材加工企业,创造出的产值使南浔经济为之一振,再现昔日轻工重镇的辉煌。

  随着生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整木定制等高端产品逐渐成为近几年家装市场的宠儿,南浔的木器加工企业顺势而为,内修于心,外练于行,短短几年内,即实现了以企业规模扩大、产品创新和品牌打造为主线的产业转型,南浔“中国木都”的口碑与品质,得以进一步优化升级。

  中意整木家居郑师傅

  郑师傅所在的中意木业,见证了南浔木器加工企业二十年的兴始与重振。作为企业“元老级”员工之一,郑师傅身处其中,不离不弃十五载,见证了一段中意的成长历程,对南浔木业的发展史感触良多,也收获良多。

  步入湖州博物馆,感受湖州历史上那些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推开竹木器展陈空间大门的刹那,在惊艳于满目琳琅的同时,你是否注意到这扇门本身就是一件至臻的妙品。

  它浓缩了湖州传统木器制作的技艺精华:无胶无钉,以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厚薄拿捏地恰到好处,线条纹理处理地巧夺天工,板材毫无世俗纤尘之色,疏密有致的镂空格子,含蓄隐约地发挥着透光和通风的妙用。

  一扇门隔开了喧嚣纷扰,守护着展厅的幽静和神秘。

  这组凝结着了良苦匠心和娴熟工艺的门,正是出自郑师傅和他的同事们之手。当初,博物馆慎重考量,选中中意木业,来呈现这件代表湖州现代木器制作高超水平的物什时,崔美江董事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郑师傅。

  以他为主组建的特项小组,第一时间拿出了设计方案,又通过深度思考、细致选材、精工制作和精细打磨,很快这件凝结了智慧和汗水、实用和美观的传统门组,准时地和每一位莅临湖州博物馆的参观者见面。这件轰动南浔木作行业的大事,使中意和郑师傅声名鹊起,也为郑师傅他们带来了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奖项——“鲁班奖”的荣誉。

  潜心十五年,一朝荣誉加身,这是郑师傅从没有想到的。在他的心底,一辈子只想遵循着师父教诲的手艺人的“道”,凭本事道义吃饭,图个营生罢了。所以,至今郑师傅也很少对人提及此事,然而,整木江湖中早已将美名传开。

  02 一杯酒的知遇

  郑师傅的授业恩师,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家大哥。

  铜陵,长江边一座秀丽小城。历史上的铜陵,以“青铜文化”和“桐城派”主要人物活动地而知名。三十年前,一座颓破的徽派院落内,一个少年从此失去了向先贤问学的机会,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允许,郑师傅不得不辍学在家。可只有十几岁的他,仅凭瘦弱身躯如何才能担负起安身乐业的重任呢?

  家里大哥是闻名乡里的木匠,心疼自家兄弟,将他荐引到“公输班门下”,身体力行主动负担起传道授业的职责。兄弟俩一个谆谆教导,诲人不倦,一个孜孜以求,废寝忘食,在手足之情上,更升华为一种师徒情分。于是,几年功夫,聪明勤奋的郑师傅在“师父”身边逐渐艺有所成,远近乡里乡亲时常能看到兄弟二人上门入户为人做工。

  男儿有志出乡关,是鲲鹏就不应在樊笼里。二十年前,在大哥的建议下,郑师傅恋恋不舍地背起行囊、担起工具箱 “下山”来到南浔,这块木作匠人向往的圣地。

  当时的南浔,地板、木门加工行业方兴未艾,一大批作坊式的木器工厂如春笋般拔地而起,郑师傅很快就加入到匆忙的打工族中,成为这块“淘金”热土上忙碌身影之一。一晃三五年过去,由这家作坊,到那家车间,由这条生产线上的某一环节,到作为另外一条生产线上的某个“零件”,几经辗转,收入、存在感和当初的踌躇满志几欲消磨殆尽。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难道这就是一辈子追求的价值?

  于此同时,刚刚从学校辞职,在父辈手中接过中意木业的崔美江董事长,也在思索着一个大问题:中意到底是做泛泛加工企业之一,还是要成为中国木企的翘楚?怎样由小到大、由大做强?什么是中意的终极使命和价值体现?

  由手执教鞭,到掌握企业指挥棒,场景的转变、角色的转换,难免使他陷入一时囧境,但在他心中,多年的耳闻目染告诉自己一个真理:“用好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法,“待人以诚”是为人处世管理之道。

  郑师傅遇到崔美江董事长,是冥冥中命运安排的缘分。“崔总当过老师,有文化人的平易近人,平时把大家都当做兄弟看,大家都乐意跟崔总”,聊起崔总,郑师傅滔滔不绝,“最早的时候,崔总每天就在车间,与我们一起吃饭,一起加班,一起讨论技术难题,活儿收工了,还会请兄弟们下馆子喝顿酒……”

  “这样的方式,即使累也是快乐的?!”

  “是,虽然现在公司人多、业务多、事儿也多,崔总不能一直待在车间里了,但是还是能够叫出每一个员工的名字,每一个员工的情况他都很熟悉,对大家嘘寒问暖,鼓励、奖励。”

  “能不能举个例子?”

  “就拿我来说吧,07年时候,那年‘五•一’家里出事,而我当时身上没钱,崔总听说了,在办公室塞给我一个信封,整整5千块,一下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你们都知道的,07年是行业最不景气,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啊!”郑师傅说着,有点激动,抿了一口杨梅酒,压了压,接着说:“今年转过年,刚开始上班没几天,老家在市里买房子,缺口很大,没有办法我只好又向崔总张口,崔总二话没说就让我去会计那里支钱,我人刚到会计室,钱就已经准备好了,崔总提前通了电话了……”又一口。

  或许郑师傅在崔美江董事长身上,又看到了当初学艺时大哥的身影。日月如梭,十五年如一日,将发生在中意的每一件温暖的事,织就了一匹锦缎,郑师傅略一取拿,就如探囊取物,稍一指点,亦如数家珍。

  诚意待人,换位思考,互相尊重,知恩图报。对中意兄弟般的人性化管理,郑师傅感怀身受,又深感无以为报,只以勤奋工作,创造价值,为企业分忧解难来报偿。

  十五年来,每年郑师傅只给自己安排七、八天的时间回老家,而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待在厂里。最近几年,中意进行企业转型,整木定制成为公司重点发展的业务,也是最为繁忙、压力最大的工作,郑师傅就主动承担了核心车间的重担,加班加点、熬夜赶工已是常态。这次请他来聊,本来只安排了中午饭间的十分钟,只好改为晚上,可这也是候到郑师傅下班后开过小组讨论会。

  这几年,郑师傅的名头在南浔整木圈内是响当当的,有不少同行企业动了挖人的心思,私下里接触郑师傅,甚至许诺过是现在双倍的高薪,郑师傅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能力的提高、获得的荣誉、体现出的价值,都是在中意给予的,在中意所收获的快乐,和崔总这样兄弟般的情谊,是金钱和其他换不来的。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用郑师傅的话说,叫“大锅有饭,小锅有拌”。在他的心里早已认定,与中意荣辱与共,同提高、共发展,是最美好的企业与员工关系。在中意,他明白一个默契眼神的含义,一杯淡酒的深情,对中意的情怀早已超越所有外在,而是沉淀在骨子里了。

  03一根筋的执着

  和往常一样,每天早上,郑师傅第一个来到车间。

  自从2011年底搬入新厂区,公司规模一下翻了四五倍,每每看到焕然一新的厂房和设备,再联想一下当前行业迅猛发展势头和公司激增的订单数量,都会使得像郑师傅这样见证中意不断壮大变强的老员工,倍感自豪。

  调试设备、查验物料、安排日程、检查卫生……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这是郑师傅每个早上例行的程序,直至同事和徒弟们相继来上班。

  孤独吗?当然孤独!处在高大的设备和车床之间,自己显得那么渺小,在方正的木材之中,温润的人倒觉得格格不入。然而,郑师傅认为这恰是片刻的安慰和享受:

  闭上眼睛,双手抚过板材,即可感知是红橡,是黑胡桃,还是黄花梨,这是多年积累下的惯性,在这一刻,仿佛置身于清晨的原始森林,因为听得懂参天巨木的梦呓,所以翼翼小心。晨光渐渐投射在冰冷的机床上,用抹布仔细擦拭,使它们一个个苏醒,如同叫醒冬日赖床的孩童,悄寂的车间开始活泛起来,有了音响,有了光影,也有了热乎劲儿。

  一支跟随他多年的搪瓷缸,茶香伴着热气,此时也蒸腾起来……

  郑师傅是一组之长,这不仅是崔总对老伙计的照顾,还是对他技术实力、管理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人品、道德的充分信任。多年风里浪里的同舟共济,厂子里大事小情,攻克难题,解决问题,都仰仗着郑师傅这样的中层骨干,他们有多年经验,有群众基础,有在岁月中磨砺出的匠人的沉稳平和,这赢得了普通员工的尊重,也值得公司的信赖。

  郑师傅和团队在一起

  从木工到木匠,一字之差,却是要“台下十年功”的。郑师傅深谙其中的艰辛,所以,在他朴素的管理方法中,认为能够“坐得住”,才能“站得稳”,这是成为一个合格木匠的不二法门。

  专业人才紧缺,这是整木行业的共识,在郑师傅看来,“学校不开这个专业课,老师傅普遍没有文化,家长又认为没前途”,木工人才出现断层,的确和技工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和学功夫首先讲“武德”一样,学木艺的前提,做人为先,况且,木工这一职业的传承,大多还是老辈人口耳相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踏实、勤奋、喜欢,才是前提,“总不能逼着人家学吧”。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十年期。这些年,主动找到郑师傅求教的大有人在,甚至还有愿从古道而执师徒之礼的。郑师傅甚是感到欣慰,一方面自己的一身本事终究要有人继承,另一方面现在世道又转了回来,木作、匠人又重新得到社会的重视,这自然都是好事。

  然而,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因时而动,因材施教,才算是师德本分,他严格恪守着这个分寸。“刚来南浔的时候,有几个贵州小伙,非要拜我为师。从品行上看,他们都没得说,然而当时所在的那家工厂举步维艰,再说自己也还在迷茫,于是,我就挨个说服他们放弃这个念头”。说起这件事情,郑师傅面带惋惜之色,“可当时眼看着木工这个行当养家糊口还很困难,不忍心让他们再蹚这道浑水,要是搁在现在,无论如何我也要教会他们。”

  有人挤破头虚心拜师学艺,有人底子不错却枉费了他一片心力。曾经有一个姓陈的徒弟,天分还是不错的,人机灵聪明,稍一点拨就能领悟,而且和郑师傅有半个老乡的关系,所以郑师傅对他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日常对他也照顾尤佳。

  跟着郑师傅几年下来,小有所成。可惜他的机灵劲儿用错了地方,有一天突然就和郑师傅直言说:“有家企业承诺提供丰厚的酬劳,我自己也觉得可以到外面施展施展了。”郑师傅惊诧之余,好心相劝,“来者不拒,不一定是好事”,无奈对方去意已决,无论郑师傅如何说教,都执意要去。人各有志,纵使有传艺的偏私之念,“也不能阻挡他的前途,是吧?”

  小陈去了不过几天时间,就感到十分的不适应,那家工厂的各种承诺无一兑现,于是,他私下里又向郑师傅恳求回厂。郑师傅动了爱才惜才之心,凭着和崔总、人事的多年良好关系,把他重新收纳过来。然而,不成想,人出去才几天,心却更野了,活儿挑肥拣瘦不说,“心总想着往外跑”。

  不出所料,顶多半年时间,小陈又提出了辞职离厂,这次郑师傅二话没说,直接同意,“当他觉得翅膀硬了,拿线牵着也是拉不回来的。”过了年,在外漂泊不遂意的小陈,再次向郑师傅请求回来,郑师傅一口否决。

  “不稳当”,这是木艺人的大忌。

  三十年从艺,十五载中意。光阴中的历练,使郑师傅能够通过木材的质感,感知人生,通过准确的判断,梳理处事原则,掌握为人尺度。能够在严谨的制度之外,用传道者的一腔温煦和热情,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会以传统木艺之道、传教之德,严苛要求自己的管理之法。

  ……一切准备停当,同事们陆续来到车间,铃声响过,简单的晨会之后,大家又相继到达各自的工作岗位。机器开始运转,眼前人影晃动,紧张忙碌的一天从此时开始。郑师傅穿梭其间,或一丝不苟地检查操作程序,或与同事一起讨论细节做法,或耐心地给年轻员工讲解工作要领……

  此时,端在手中的斑驳搪瓷缸,茶水已是微凉。

  04一支烟的认可

  “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写出《留住手艺》的盐野米松如是说。

  原始的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料,体现出硬挺的轮廓;东方世界则大多取材天然,以草木本心,散发独特文化气质。

  中国是东方木文化的原乡,智慧的中国古人,对木情有独钟,就地取材,因势治木,充分发挥木质软硬适中,易于加工和雕刻的本色,营造巧夺天工的木制精品。同时,历代木作工匠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赋予了木制品深厚的文化品味,可以说,每一件传统木器,都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底蕴和匠心独运。

  工,就是“设规矩、陈绳墨”,要做到扎实工稳、毫厘不差;匠,就是潜心独造、执意坚守,臻于化境而自得其乐。

  拿到新订单的设计图纸和测量数据,郑师傅和他的团队没有急着开工取料,而是组织在一起,斟酌设计细节。从客户需求、风格审美、材质选择和工艺呈现等各个方面从新审视,经过制作者对方案的酝酿再消化,和设计、客户的沟通确认后,团队每个人对各处环节和最终效果,都胸有成竹,继而安排流程、布置分配,顺理成章。

  取料,各种名贵的进口板材,陆续被摆放在郑师傅面前,经过他严格的挑选,摒弃那些隐藏颇深的瘿瘤、虫眼和细纹开裂的原料,再在合乎标准的木材中,仔细端详纹理、线条和成色,根据多年的经验,判断决定用在何处,更合理、更美观。整木定制,成品多是结构复杂、细节繁琐的重器,只有充分考虑到每一个零件的合理搭配,才能最终呈现完美的效果。

  硬木裁切、找平,现在通过先进的大型机床,即能实现;框架打孔、组装,精确到0.1毫米的激光尺保证了准确无误;面板调漆、抛光,专业无污染的漆房中一气呵成。然而,木作的优势之处,就在于现代科技手段之外,不废传统手法。

  了解整木定制加工的人都知道,很多环节并不能完全靠机器来完成,雕花、榫卯、槽线、打磨等,这些细致入微的工艺,只能靠工匠用双眼、双手来衡量和实现,传统的斧凿、绳墨、曲尺、纱布等工具在现代流水线木器加工中,又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尤其是谙熟每一种树种的木性,以经验来掌握它们的软硬舒张、干湿曲直,进而保证成品的安装、使用和耐久品质,这种缘情体物、知木之心,岂是僵硬的设备能够胜任的!

  个性化的整木定制,对制作工匠来说,没有一件现成作品的工艺是可以参考和照搬,每一件都具有原创性。外表可以相近,而在一些看不到的细节之处,反而更多地蕴藏了工匠们矩步拟古,又与时俱进的造物之心。

  阁楼上,指着临街的一组雕镂典雅的古朴窗棱,郑师傅感慨道:“这些至少百年的老物件,都饱含着以前工匠的精深造诣。可惜了,以前会做这样工艺的大有人在,现在能有几个还有这手艺”。经他提醒,我们都开始打量起这个厅堂,虽然柱椽门窗多了些生活的烟火气,家具陈设有点破旧,但身处其中,临槛而坐,不免在各自心中“打扮”起它,“此处挂一本民国月份牌”,“这个地方也应该供一张条桌,插瓶梅枝,鸡毛掸子也行啊”……

  “所以,我们有丰沃的资源可以借鉴,从这些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郑师傅说。他参与过南浔古镇民居的修缮复原,作品或是某座宅院的门窗,或是某个大姓家的楼梯、几案,亦或仅仅是角落中的某个摆件,但都风格精美、和气致祥。他有资格这样说。

  拟古而不泥古,复古而不尊古。郑师傅为人、做事都秉持古法,但思想理念上在同辈人中却是超前的。整木定制这几年,基本上是一年转变一个风格,了解业内动态,判断风格演变,“思维不能举步不前”。他上网搜索,有微博,查微信,也愿意和年轻人交流,所以,无论整木往哪个方向发展,郑师傅都能掌握流行动态、时尚特点。

  随着80、90后客户逐渐成为整木定制的主流人群,郑师傅与时俱进的素质特性,恰恰迎合了新生消费者心理。南通一位客户的大订单,对风格和工艺要求十分苛刻,找了很多家企业,都没能实现他心中的希冀。经人介绍,找到中意,也是心存疑虑,郑师傅通过对他年龄、身份的了解,就向设计师提出自己的理解建议,很快图纸深化就得到了对方的认可。

  在郑师傅的主持之下,这位客户的订单如期加工完成。听闻产品的“诞生”过程,客户很希望结识这位传奇人物,亲自来公司向郑师傅表示感谢。当天,在厂领导的陪同下,客户下到车间,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老远就掏出香烟相让,甚至慌忙之中,竟没有想起来给随行的其他人也让一支。

  客户、经销商都很信赖郑师傅,他和很多人都成为了朋友。他们之间的沟通,有的还只是问加工进度、叮嘱工艺、咨询安装细节等业务问题,但是,还有的甚至是联系设计、下订单等专业范围之外的电话,也都打给了他,郑师傅皆能不厌其烦,一一耐心解答,或者帮忙给出自己的见解,妥善安排。

  刨花翻卷,锯末沉淀,砂纸“嚓嚓”有声,蘸油的纱布过处,光泽鲜亮,一件作品雏形乍显,这是木工行当所遵循的亘古不变主题。由木至心,不忘初心,“一件作品要有自己欣赏的价值,才算满意”。在郑师傅等传统老木匠的坚守之下,中意的整木定制产品,继承着精雕细刻的传统工艺,也焕发着良知民族企业的责任本心,也正是这种坚持,传统木艺制作的文化深度和厚度得以延续。

  能够在经济腾飞、科技发达的时代,在传统手工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亡的今天,得以在整木定制这个历久弥新的行业中,中意“守”艺人秉持古道,演绎新生,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木艺最真诚的致敬。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

推荐关注

艺墅大宅杭派木作的新中式高定:文化与美学交织的家居典范

市场一线2024-11-21

艺墅大宅杭派木作:原木定制里的中式家居韵味

市场一线2024-11-18

艺墅大宅杭派木作:柚木全屋定制打造高品质家居

市场一线2024-11-15

艺墅大宅杭派木作:创新引领家居美学潮流

市场一线2024-11-13

选整木上整木网,更多更快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