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来临 金娜丽莎整木定制祝您中秋快乐!
月还不够圆,花还不够艳,
酒还没斟满,人还没相见。
趁中秋节还在路上,
提前把祝福送上:
愿您把梦圆,快乐紧相连,
好运永相伴,花好月更圆!
听说,韩国人在申遗“端午祭”成功以后,又想申遗“中秋”了,虽然这个事情在我们看来是又好气又好笑,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对于中秋习俗的认知只停留在“看月亮”、“吃月饼”上,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你就没法嘲笑韩国人了……
那么,中国的中秋节到底都有哪些习俗呢?跟金娜丽莎一起来涨姿势吧!嫦娥奔月、吃月饼、赏月的故事和习俗大家都已知道,下面我们就从饮桂花酒、走月、花灯、兔儿爷、舞火龙等说起吧!
饮桂花酒
桂花被人们看成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桂花酿制的酒也当然备受人们的喜爱。传说,一开始是没有桂花和桂花酒的。在两英山下,住着一位酿酒的寡妇,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天,她忍受着众人的非议救了一个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乞丐似的男子。事实上,这位男子是月宫的吴刚下落凡间。一日,吴刚为感仙酒娘子,从天上送给她一个黄布袋,袋中还有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纸条写着: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挂,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于是,人家这才有了桂花和桂花酒。当然这只是善良勤劳的华夏民族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关于中秋饮桂花酒由来已久,各地风俗有异,有些地方已经没有了这一习俗。喝桂花酒与和雄黄酒也有相同之处,驱邪和祭奠之意。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中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当然,我们现在大多数可能用白酒和红酒代替了。
走月
走月也是中秋特有的一个习俗。走月与赏月不可混淆,赏月的你可静坐可倚栏或横卧,而走月则是在中秋月夜三五人衣着华丽或游于街市或泛舟护城河或登楼观月等,总之你要“动起来”赏月。年轻男女可以趁此机会找到另一半,已婚男女可以重温回忆的片段。走月的最佳去处是望月楼和玩月桥,明朝南京建有月楼和月桥,清朝狮子山下也有朝月楼,都是走月之地。走月有添丁之意,相传在南京,凡是未生过孩子的妇女,中秋月夜去夫子庙,跨过一座桥,即有“梦熊之喜”(指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上的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是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桥就被成为“见子桥”。无论你怎么去走月,但走月时一定要有诚心。
花灯
中秋花灯场面没有元宵那样盛大,花灯通常在儿童和家庭之间进行。中秋玩花灯,主要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的秋色会上,会有各式各样的花灯:芝麻灯、刨花灯、稻草灯、鸟兽花树灯等。广州香港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用纸竹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等,更挂在短杆中,在悬挂在高杆上,彩光闪耀,称为树中秋,树有竖之意。广西除了有用纸竹扎成的各种花灯外,还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可。挂于桌旁祭月之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兔儿爷
兔儿爷起源大约在明朝末年,每逢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传说,在北京城发生了一场瘟疫,嫦娥派月兔下凡在井水里投放良药给百姓治病,直至瘟疫消除,百姓为感谢玉兔,称他为兔儿爷,并成塑像供奉他,进一步把艺术化、人格化、神化之后塑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比如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有背插纸旗纸伞的等。虽然是拜月的祭品,也是孩童的绝妙玩具。几十年前,在北京的西单、五牌楼、东四等到处都是兔儿爷的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不相同。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最富传统特色的中秋活动,每年从八月十四晚上铜锣湾、大坑地区遍连续三个晚上开始舞火龙,在龙鼓乐下欢腾起舞,甚是热闹。火龙身长可达七十米,用珍珠草扎成三十二节,再插上长寿香。传说在香港有猛蛇作怪,人民将它打死以后,竟不翼而飞,于是出现了瘟疫。有人托梦说只有舞火龙,便可将瘟疫祛除。此举奏效后,舞火龙的习俗遍沿袭至今。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