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营销是把双刃剑

公益营销,是与公益组织进行合作,充分利用组织的权威性和公益资源,搭建一个让消费者认同的营销平台,促进市场营销的市场模式。简单来说,公益营销就是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模式。但是它的作用对象更加具有社会价值。
企业的发展需要营销来推波助澜,但是选择怎样的营销方式则是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需要和选择。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做公益营销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因为公益活动在社会的认知里是有感情因素的,企业去做公益,那么在消费者印象中会形成“好感”印象。在家居行业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公益活动。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因为公益需要社会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帮助他人,那么对于社会的发展也起到积极和谐的作用。但是,公益营销于企业而言是把双刃剑,有得必有失,有利也有弊。
木门企业从事公益销售的方式很多,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去践行,对于他们来说,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品牌形象建立在企业文化之上,企业积聚良好的文化土壤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从事公益活动,企业除了能加深企业的文化厚度,还为企业增加了品牌标签,使得品牌更加具备辨识度。如TATA木门在腾格里沙漠植树造林,为防风固沙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此举还意在倡导绿色生活,表明企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这样的植树造林公益活动,不仅符合TAT本身木门企业的形象,也为品牌增加了环保的标签。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公益营销本质也是一种营销模式,所以还是有获利的需求,那么企业作为施惠者和受惠者之间是相对平等的关系。企业从公益活动中收获的可能是品牌影响力,也可能是企业员工的忠诚归属感。这些种种都会成为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利益获得点,它的回报或许不会是立竿见影,而是有滞后性,所以企业要平衡好公益和效益。
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大部分公益活动都需要走入人民群众中,那么企业就有了和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机会。无论是为消费者维修更换木门,还是为消费者提供物质帮助,这些都能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从而达到让消费者了解认识品牌的机会。品牌的口碑都是通过消费者的真实体验产品质量和服务后建立起来的,所以只有和消费者面对面地接触,才能更多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对于企业来说,公益营销也属于品牌推广的一种形式,但是与一般的媒体广告相比,这样的品牌推广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公益活动有直接的收益对象,不管是个体的人,还是社会全体。总之,效果是可以直接见到的。而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让社会存在许多的矛盾,而企业的这些公益行为是平衡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可以让企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因为公益与营销挂钩,那么这件事情就变得不是那么的“纯粹”,也不再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影响范围更加广。所以,无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社会都存在劣势。
增加财务风险
企业的预算是一定的,而进行公益活动在资金上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压力。如果是长期投入,更需要考虑收付平衡的问题。其次,公益营销也属于风险投资,收益难以预测,企业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品牌形象遭评判
公益营销做得好,那么企业就能建立良好的形象。反之,如出现诈捐、财务造假、经费滥用等问题,将会为品牌形象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即使只是一点点的“作秀”,也容易成为大家评判的对象,落得“奸商”之名。
具有法律风险
公益营销也是需要遵守营销的相关法则,不能虚假宣传,钻法律的空子。如一些公益营销广告强调“献出你的爱心”、“帮助有需要的人”、“扶贫”、“希望工程”等等煽情的字眼,从而吸引消费者。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虽并不明确规制此类行为,但是也会形成对消费者的干扰,它利用消费者的同情心理,使本身并不出众的商品也能为消费者接受、选择。所以也会出现“道德绑架”、“道德敲诈”、“慈善炒作”、“慈善搭台,销量唱戏”等说法。稍不谨慎,就容易造成违法事故。
消费者认知风险
因为公益营销本身的缺陷,尽管大量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从事公益营销活动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支持,但是也会有一部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企业只是做炒作,对企业的动机和承诺表示怀疑,会造成消费者对品牌的不良主观认知。
“As a coinhas two sides.”正如硬币也有两面,公益营销的两面性也非常的突出,所以企业在进行衡量的时候只能按照企业实际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但是,无法否认,企业进行公益营销是一种更为高明的营销手段,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居企业也走上了这一营销模式,家居企业本身从事的工作就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而践行公益活动更是加深了家居企业的社会形象。我们不探寻企业的初衷是什么,但是至少结果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