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木材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的木材交易市场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在木材交易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显现。我国木材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木材市场有着蓬勃的发展,木材交易市场经过近四十年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木材和木制品集散地。
结和梳理木材交易市场发展情况,将木材交易市场发展情况总结为了五个阶段,分析和研究了不同阶段关于木材交易市场改革的关键事件,从而更了解木材交易市场发展轨迹。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1952年以前)
1952年以前,集体林区主要实行的是自由购销的阶段,这个时期还未形成木材交易市场,仅为是独立的个人对木材产品进行销售的行为。这个时期,木材价格的低廉降低了木材经营者的经营意愿,木材交易中进口木材占到了绝大多数。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1953-1977年)
这个时期真正的木材交易市场还未成形,木材产品的数量和价格都被统一管理,木材产品的需求和供给量都偏小,木材市场活力还明显不足。木材产品的购买和交易都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木材价格受到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分配的影响,既不能够表现木材交易市场的供需变化,也不能够表现木材交易市场中的木材产品价值,这一时期的木材交易价格保持稳定。
第三阶段:形成阶段(1978-1996年)
1978年开始,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明确指出“集体林区需要取消木材同构,同时开放木材市场,允许林农和集体的木材自由上市,实行议购议售的情况”,1995年《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提出要不断发展木材、林产品,推进木材流通体制,从这个时候我国开始将建立木材交易市场纳入到发展的进程当中,并提出了要建立规则健全、布局合理、管理有序的林业市场体制,这个时候木材交易市场雏形已初步建立,这个时期木材交易市场化与国家计划分配并存,木材产品价格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
第四阶段:发育阶段(1997-2008年)
中央决定于1998年取消统配木材,对国家重点用材实行产销衔接计划,这个时候由市场主导的木材价格的时期,木材交易市场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
木材产品交易的供需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1998年,随着天保工程的不断开展,木材产量经历了一个先缓慢降低而后不断增长的过程,2003年以后,人工林的木材产量已经超过天然林产量,这个时期木材产品数量和种类都有着明显增加。木材交易市场在空间上发展的差异性也在不断显现,我国南方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经济环境,而形成了不同的木材销售格局,此时木材交易市场有着较快发展,木材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木材交易市场数量、成交额、营业面积、摊位数也都有了详细的统计,这对木材销售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第五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2008年中国电子木材市场建立并与中国木材流通协会发布了“中国木材价格指数”,意味着中国木材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木材信息流通的重要一环。
木材交易市场相对于上一个时期,整个市场向着更加专业化、规模化的状况迈进。政府主动鼓励木材交易市场发展,木材交易市场也已成为了连接木材上游和下游的一个重要的枢纽点,带动了动流行业、木材加工行业、木材企业等上下游行业的发展,稳定的林产品产业链才能够满足国家和企业以及个人对木材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木材产业的发展。
随着木材交易市场区域不断扩大,同时各地区的木材交易市场区域竞争也逐渐增大,木材交易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山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成为木材交易的重点地区,而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东北国有林区的木材交易却未能够成为木材交易的核心地区。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