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山区义堂镇木业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生机
偌大的车间,空无一人,只见机器转动。刨皮、拆解、打磨、压制……每一道工序都在有序进行。“一棵树从进场到被加工成超薄纤维板,只需1个小时。”新港集团项目经理张孝伟自豪地告诉记者。
作为中共华东中央局的诞生地,临沂市兰山区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兰山路上,新四军军部旧址与中共华东局旧址隔路相望,当年,陈毅、黎玉等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如今,这些红色遗址成了不可复制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区要变样,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兰山区木业商会会长凌思法对记者说。
20世纪90年代初,兰山木业兴起于义堂镇,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年的小作坊变成了大公司,产业也从简单的镟皮等粗放式生产,提升到板材加工、家具生产、板材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形成了完整的木业加工产业链,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3500多万立方米,产品外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纳就业人口15万余人。
近几年,绿色、生态、智慧,成为兰山木业的新追求。3000多家木业及配套企业密布在义堂镇,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的同时,环保、安全压力也随之而来。2018年起,兰山区站在产城融合的角度,用城市级标准对义堂镇生活居住、服务业和木业产业进行重新布局。
2019年,占地18.94平方公里的木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建成,上千家木业企业搬迁整合、改造升级,欧派、豪盛等30个智能家居项目招引落地,新港、方圆建筑模具等一批标杆企业投产达效。投资21亿元建设的财金众创城等3处小微创业园,帮助小微配套企业在转型中不掉队……
新港集团是义堂镇木业转型升级的受益者之一。“公司引进的2条生产线,可年产30万立方米的刨花板和18万立方米的超级纤维板,相当于原来60家板材企业的产能。”张孝伟说。
“以前镇里大多是小板厂,机器一开到处是木屑、粉尘,现在都是大企业,生产环境越来越好了。像我们在家门口打工,平均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元呢。”谈起木业转型带来的好处,义堂镇太和庄村村民李印海赞不绝口。
木业产业的兴起,改变着老区的产业形态,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义堂镇团埠屯村党支部书记赵殿存说,他们村曾经是个“无资源、无产业、无发展环境”的“三无村”。现在,全村木业企业达126家,用工3700多人,年产值12亿元。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挣上工资,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是节节高。
“只要家里没事,我都来厂里干活。家里有老人孩子,离不开,有这么一份稳定的收入,很不错。”40岁的团埠屯村村民蒋凤,一边手握剪刀,熟练地修补缺边的板材,一边笑着说。
她的丈夫则跟着老板韩涛转战去了广西。33岁的韩涛之前也在村里的板材厂打工,2014年,他建起了这家用工80多人的板材厂,当起了老板。2021年,他带着技术人员去广西开了新厂。
52岁的王翠林则和妻子在村里开起了饭店,目标客户就是外地来洽谈生意的板材商人。
木业产业不仅让本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引来了无数外地人。“俺村户籍人口只有2400人,但居住人口达6200多人,多出来的都是到木业企业打工的外地人和他们的家人。”赵殿存说。
村集体的荷包也是鼓鼓的。“村里通过资产入股、租赁等模式,从2020年起,集体收入就达到1000万元,这些年一直很稳定。”赵殿存说。
如今,兰山区已形成了以义堂镇为中心,辐射带动枣园镇、汪沟镇、方城镇、兰山经开区的产业集群。胶合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成为全国最 大的板材生产、交易和出口基地,是全国木业行业唯一授牌的“中国木业生态科技城”。“世界人造板大会”永久落户兰山。
这片红色的山水,已经撕下贫困、落后的标签,正焕发出崭新气质。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