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陶企将退出、瓷砖价格可能翻番…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陶瓷行业的集中度迅速提高,很多前几年规模还相近的企业,此消彼长之下,这两年已经拉开数量级的差距,头部、腰部、底部企业的界线日渐分明。
分化与淘汰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大约有一半企业是要出局的。
倒贴搅局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以后,行业将达到一个新的供需平衡,大大缓解严重供过于求的不利态势,存活下来的陶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掌握定价权。
比较乐观的估计是,在未来几年,全行业减少一半产能与产量,但平均价格也翻了一番,那么行业的整体产值仍然是基本不变的,但行业将更加规范与健康。
在资本的加持下,企业的整合力大大提高,这种整合既包括引进也包括退出。这种引进、退出机制,可以让头部企业变得更大更强;资本还可以催生很多横向的整合和联合,比如陶企和泛家居产业的联手、向下兼并等。
兼并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头部企业需要完善战略布局并快速扩张规模,收购兼并就是最快捷而且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在独力难支的经营状况下,被兼并方也有比较强烈的套现离场或者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愿望。
陶瓷企业想要做大体量,而又不是虚胖,就不能过度依赖简单粗暴的战采渠道,更可行的途径是以资本为纽带做横向联合和一体化交付,切切实实提高系统能力和服务价值。
通过房地产战采来快速拉升规模的势头会受到明显的遏制,但B端仍是头部企业的天下。
陶瓷企业除了生产技术人才以外,其它专业人才从其它领域引进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头部陶企加速扩张,据统计仅在2021年就已有21起并购事件。资本加速陶瓷行业新一轮的“退出潮”,未来哪些企业将出局?哪些企业能做大做强?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陶瓷分会执行会长、陶瓷行业知名专家姚若晗预测,未来几年可能会有一半陶企将退出,而这种退出对于行业而言也有好处:淘汰低价销售、倒贴搅局的企业,实现新的供需平衡,陶企重新掌握定价权,行业也将更加规范。
另外,对于资本、行业集中度、企业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他也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一半企业将被淘汰
未来陶瓷价格可能翻倍
近几年来,陶瓷行业的集中度迅速提高,很多前几年规模还相近的企业,此消彼长之下,这两年已经拉开数量级的差距。头部、腰部、底部企业的界线日渐分明,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行业里消失的生产企业多达数百家,年销值三个亿以上的主流品牌则减少了八成左右,而且这种分化趋势不仅还看不到尽头,甚至正在不断加速。
根据国家政策的新动向,这种加速分化与淘汰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大约有一半企业是要出局的。
出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关厂,没有改造价值的落后产能直接被淘汰;另一种是工厂还在使用,但已经不是原来的生产企业在经营,而是以并购、包厂或者包线等方式被其他企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和经营不善的企业,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一些痛苦或者小的震荡,但总体来看对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有好处。
现在有很多陶瓷企业本来就是在苟延残喘,但又不甘心彻底退出,为了维持生存,甚至不惜以低于合理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从财务核算的角度,企业的成本价是要把各种费用都算进去的,但这种低于合理成本价的销售,基本只算了直接投入的现金流,只要现金收支有盈余就敢低价卖出,实际上不仅是没算厂房设备等的折,也不做研发和技改投入,而且有部分现金盈余还来自长期拖欠供应商款项。
随着国家整体产业政策与各个地方对陶瓷产业的政策收紧,类似这些杀鸡取卵式的低成本经营将越来越难以为继,纳税、环保越来越规范和严格,燃料与电力等基础资源的供应价格也逐步实施区别对待,尤其是碳排放指标的刚性约束,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局面在20022年就会初露端倪。
在内外交困中煎熬的企业大批退出,实际上会更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尤其是那些倒贴搅局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以后,行业将达到一个新的供需平衡,大大缓解严重供过于求的不利态势,存活下来的陶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掌握定价权。
比较乐观的估计是,在未来几年,全行业减少一半产能与产量,但平均价格也翻了一番,那么行业的整体产值仍然是基本不变的,但行业将更加规范与健康。
资本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
引进、退出机制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一个很大的催化因素:资本。在资本的加持下,企业的整合力大大提高,这种整合既包括引进也包括退出。这种引进、退出机制,可以让头部企业变得更大更强,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在资本手段的驱动下,组织进化的进程会加快很多。一方面,资本提供了更公允更便捷也更可量化的利益交换方式,一些无法跟上企业发展节奏的老股东能以变现或者持股的形式来退出,这种退出能够兼顾各方利益,避免激化矛盾。另一方面,退出也意味着可以腾出空间引进更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特别是来自于其他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资本还可以催生很多横向的整合和联合,比如陶企和泛家居产业的联手、向下兼并等。过去一年,陶瓷行业兼并的速度是很快的,比如蒙娜丽莎、东鹏、鹰牌等企业动作都很多。未来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兼并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头部企业需要完善战略布局并快速扩张规模,收购兼并就是最快捷而且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在独力难支的经营状况下,被兼并方也有比较强烈的套现离场或者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愿望,由于兼并行为的当事方都有这个需求,就更容易一拍即合,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也将因此达到超常规的速度。
横向联合是一种抱团取暖
但资本也有负面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间的并购并不一定采取直接完全买断这种方式,而往往更乐于采用控股兼并这种理论上更容易实现双赢的模式。道理很简单,因为有些企业仍保持着自己的竞争特点和局部优势,但是可能是自身的经营要素不健全、综合实力不强大,导致整体发展遇到了瓶颈,所以需要找个依靠,把自己有优势的竞争力嫁接到一个更大的体系里。这种并购,其实是一种横向联合,不管是大吃小还是小吃大,但是彼此都没有出局,实际上是以抱团取暖的形式共生共存。但是双方毕竟形成了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被并购方的经营方向就需要服从控股方的整体战略。
不可忽视的是,以资本为纽带的并购方式,也有它的负面作用。一个是目标导向问题。资本进场往往追求高回报,这种情况下资本可能会带偏企业的方向。尤其是资本大多喜欢找风口,而风口的另一面就是风险,所以尽管资本可以带来更强的资源整合包括融资与抗风险能力,但资本主导的企业,可能更容易高估企业具备的系统能力,导致经营风险通常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加升高了。第二点,企业是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与能力禀赋的,在原来的范围里它当然是专业的熟练的,但给它一个新路径、新目标,就不一定匹配得了,哪怕是业界的成功企业,也不乏这样的失败案例。
随着国家整体产业政策与各个地方对陶瓷产业的政策收紧,类似这些杀鸡取卵式的低成本经营将越来越难以为继,纳税、环保越来越规范和严格,燃料与电力等基础资源的供应价格也逐步实施区别对待,尤其是碳排放指标的刚性约束,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局面在20022年就会初露端倪。
在内外交困中煎熬的企业大批退出,实际上会更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尤其是那些倒贴搅局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以后,行业将达到一个新的供需平衡,大大缓解严重供过于求的不利态势,存活下来的陶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掌握定价权。
比较乐观的估计是,在未来几年,全行业减少一半产能与产量,但平均价格也翻了一番,那么行业的整体产值仍然是基本不变的,但行业将更加规范与健康。
资本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
引进、退出机制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一个很大的催化因素:资本。在资本的加持下,企业的整合力大大提高,这种整合既包括引进也包括退出。这种引进、退出机制,可以让头部企业变得更大更强,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在资本手段的驱动下,组织进化的进程会加快很多。一方面,资本提供了更公允更便捷也更可量化的利益交换方式,一些无法跟上企业发展节奏的老股东能以变现或者持股的形式来退出,这种退出能够兼顾各方利益,避免激化矛盾。另一方面,退出也意味着可以腾出空间引进更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特别是来自于其他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资本还可以催生很多横向的整合和联合,比如陶企和泛家居产业的联手、向下兼并等。过去一年,陶瓷行业兼并的速度是很快的,比如蒙娜丽莎、东鹏、鹰牌等企业动作都很多。未来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兼并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头部企业需要完善战略布局并快速扩张规模,收购兼并就是最快捷而且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在独力难支的经营状况下,被兼并方也有比较强烈的套现离场或者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愿望,由于兼并行为的当事方都有这个需求,就更容易一拍即合,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也将因此达到超常规的速度。
横向联合是一种抱团取暖
但资本也有负面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间的并购并不一定采取直接完全买断这种方式,而往往更乐于采用控股兼并这种理论上更容易实现双赢的模式。道理很简单,因为有些企业仍保持着自己的竞争特点和局部优势,但是可能是自身的经营要素不健全、综合实力不强大,导致整体发展遇到了瓶颈,所以需要找个依靠,把自己有优势的竞争力嫁接到一个更大的体系里。这种并购,其实是一种横向联合,不管是大吃小还是小吃大,但是彼此都没有出局,实际上是以抱团取暖的形式共生共存。但是双方毕竟形成了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被并购方的经营方向就需要服从控股方的整体战略。
不可忽视的是,以资本为纽带的并购方式,也有它的负面作用。一个是目标导向问题。资本进场往往追求高回报,这种情况下资本可能会带偏企业的方向。尤其是资本大多喜欢找风口,而风口的另一面就是风险,所以尽管资本可以带来更强的资源整合包括融资与抗风险能力,但资本主导的企业,可能更容易高估企业具备的系统能力,导致经营风险通常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加升高了。第二点,企业是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与能力禀赋的,在原来的范围里它当然是专业的熟练的,但给它一个新路径、新目标,就不一定匹配得了,哪怕是业界的成功企业,也不乏这样的失败案例。
更重要的是,从这两年的行业趋势来看,快速成功的模式恐怕更难以实现。为什么呢?因为已经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去遵循,无论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市场竞争格局、技术应用、消费需求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之前的三十年,好做的都已经试过了,该成功的也已经成功了,现在的陶瓷行业已经换了新赛道,大家都在探路,守株待兔式的固守老路不行,缘木求鱼式的盲目求新更不行,谋定后动,量力而行,才是稳健而又不失进取之道。
关于行业集中度的几点预测
外来资本将打破行业现状
从陶瓷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头部企业把体量快速做大主要就是依靠工程渠道,尤其是做战采。这种非常规的快速扩张模式,简单粗暴刺激,短期效果虽然明显,但也最容易伤及自身,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我认为,陶瓷企业想要做大体量,而又不是虚胖,就不能过度依赖简单粗暴的战采渠道,更可行的途径是以资本为纽带做横向联合和一体化交付,切切实实提高系统能力和服务价值,大家居领域这个市场容量容得下所有的雄心野望。
预测一下,陶瓷行业的集中度可能会发生的几点变化。
通过房地产战采来快速拉升规模的势头会受到明显的遏制,但B端仍是头部企业的天下。因为不光是服务体系、渠道体系、品牌资质以及供应链系统等,头部品牌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更重要的一点是,头部企业在成本方面也正在扭转以往的劣势,因为头部企业才是目前行业里最有能力做技改、建新基地新生产线的,而且订单高度集中后,可以强化生产的规模效应,品质稳定性与生产管理成本也会下降。
另外,产业政策导向也在倒逼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更严格的产业政策下,头部企业往往能获得更多资源、资质与资金,包括资本的青睐,各种有利因素叠加之后就会进一步建立成本优势,而落后的企业想要维持原来的成本水平都会很艰难。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单体企业规模的放大,最重要的突破口是横向拓展,横向拓展尤其需要打破行业界限与企业藩篱,这个破局的利器可能就是资本的介入,而且起主导作用的资本,用好资本的力量,同时还要避免资本的副作用,才更有可能打破行业的界限,包括打破原来企业里面的一些保守的思想,或者是说僵化的制度,还有一些潜规则之类的东西。
企业管理面临升级
专业性人才需求加大
陶瓷行业最喜欢模仿,产品模仿,渠道模仿,管理架构也喜欢模仿。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这些方面,陶瓷企业一直是比较弱的,但现在进入了不得不调整的阶段。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中度提高了,催生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原来大家都差不多,你过得很滋润,我也还过得去。经过优胜劣汰,现在是大的越大、强的越强,一些小的弱的就活不下去了。还有资本的催化作用、产业融合趋势,包括国家相关政策导向等,种种因素都在促使企业组织升级。
组织升级会出现很多新的需求,比如市场调研和证券相关部门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对外的舆情控制、舆情了解,以前简单做个终端广告就完事了,现在很多大公司会有舆情控制,因为舆情对这种公众性公司的影响会更大,负面消息多了还会直接影响经营。
还有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由于现在有不少处在上升期的企业自有产能不足,需要加大外协产能的比重,为了保障外协品质与供应水平,就必须加强产能管控与布局,尤其是一些采用包线包厂方式的,会要求合作方严格按照企业自身的管理要求与质量标准,甚至会直接外派团队加强约束,这些都需要强化企业的组织能力与人才团队建设。
在企业组织升级的过程中,人才是最关键的一环。
长期以来,陶瓷行业一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行业,专业性人才可能最多的还是来自佛陶和陶院两个有陶业黄埔之称的单位,但是陶瓷行业发展了30年,也到了第一代陶瓷人要逐步退出或者退居二线的阶段。
而且现在有些陶瓷企业的组织机构比原来庞大了许多,面临的竞争环境也不一样了,需要更多不同领域的专业性人才,包括拥有跨界经验的,比如互联网和家电、大家居领域。总体来看,陶瓷企业除了生产技术人才以外,其它专业人才从其它领域引进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大批从业人员将退出
主流企业会更加注重学习培训
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一大批陶瓷行业的从业人员将会退出,但并不是因为年龄问题,而是岗位技能问题。
原因之一是随着大量企业被淘汰出局,意味着大批从业人员会失去原来的岗位,重新上岗将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唯一可依仗的就是自身的岗位技能能够与时俱进高出同侪。
原因之二是这几年陶瓷行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搬砖机器人、自动包装线等等越来越普及,其实好些年前意大利示范的先进工厂里就几乎是没人的。随着以后国内的人工越来越贵,机器越来越便宜,数据链、控制技术越来越先进,陶瓷行业的智能化还会井喷式发展,机器取代人工的趋势是很明显的。
世事每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行业中的优秀会更加注重培训和学习。
从企业本身来说,会更加强调培训,而且是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员工更好地学习一些新理念、新知识、新模式、新技能。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未来能在行业大变局中留下来,甚至还能激流勇进的,一定是具有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的一批人。自我充电,自我提升,我觉得会成为行业的新风尚。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