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靓颖代言、全屋家居大店布局:帝标拉开新一轮奔跑大幕!
导读:年底的一场压轴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帝标家居正式官宣张靓颖为品牌形象代言人,并在红星美凯龙成都金牛商场举行了签约仪式。
年底的一场压轴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帝标家居正式官宣张靓颖为品牌形象代言人,并在红星美凯龙成都金牛商场举行了签约仪式。虽说2021年以来大家居行业已有数起代言,其中不乏大牌大明星,但帝标与张靓颖的合作,依然给外界诸多猜想。近两年里,帝标表现出锐意进取的强劲势头,从黄晓明到张靓颖代言、从软体标杆到全屋家居布局,这家公司不仅带动四川产区发生新的变化,而且已然成为中国大家居版图上值得关注的一支力量。所有的经营动作都不是孤立的,它有特定的背景、市场环境及明确的战略意图。张靓颖的代言,表面是帝标聘请了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明星;往深里挖掘,至少向外界传递了三大信号一是帝标再次发起品牌焕新,着手塑造亲和力、年轻化与时尚化的形象;
二是面向全国市场的经营力度继续提升,力图在更广阔的舞台抢占份额;
三是重视年轻化消费市场,张靓颖代言将助力帝标搏击新的消费浪潮、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其一,帝标进入了又一轮品牌焕新,为什么这样讲,要从张靓颖的形象与口碑讲起。这是一位正能量的青年实力派,华语乐坛的实力巨匠、金曲女王,从出道至今,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国内外诸多荣誉,比如她是首位登上格莱美、维秘、奥普拉的华人女歌手;还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形象大使,而且形象气质俱佳,具有超高的亲和力,由这样的明星代言,无疑可助力帝标品牌更为年轻化、更时尚化、更国际化。加之帝标本身也是中国家居行业的实力巨匠、全屋家居的先锋力量,经历了18年时间的积累,在当下的产业角逐中,有实力再攀台阶,而邀请张靓颖担任代言人,可进一步塑造清晰化的品牌形象。其二,此举表明,帝标继续提升全国市场的耕耘力度,向大产业要增长。援引帝标家居董事长郑红鑫的说法是,希望通过与张靓颖的牵手,以代言人为媒介,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提升品牌整体的认知度和好感度,品牌战略再上新的高度。据大材研究观察,从黄晓明到张靓颖,从软体家具到全屋家居,帝标对全国市场的冲锋步伐一直没有停过,近两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提速。18年沉淀之后,帝标有了更大的梦想。其三,向年轻化市场发起冲锋,张靓颖代言是关键一步。张靓颖本身是青年一代里的佼佼者,充满活力,能够为品牌形象的年轻化加分。据了解,帝标的年轻化战略早已开始,从首位代言人黄晓明先生,到品牌娱乐化战略,收获了大批年轻人的价值认同。而张靓颖的代言,有可能再次为赢得年轻顾客提供助力。在张靓颖代言之前,帝标已迈入发展的新阶段,从成都到中国到世界、从软体到全屋、从优势区域到全国布局,一步一步向前走、向上攀登。以张靓颖代言作为又一个起点,帝标预计将在品牌、品类、市场覆盖、目标客户群体等关键环节再次提速,增强攻势,进而扩大竞争优势。以品牌来讲,帝标和张靓颖一样,对自身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以专业专注的能力成就业内顶尖。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帝标已是成都本地的家具名片,并且在中国家居产业里占有一席之地。综合各方面的战略与经营动作,帝标正付出努力,一方面努力站上中国大家居产业的金字塔尖,同时对标国际一流的品牌,以更大的视野打开新阶段增长的空间。在新的品牌阶段,受益于张靓颖的代言加持,帝标正突出不断进击、不断超越的形象。非常重要的是,从软体家具到全屋家居的延伸,帝标进入了品类战略的新阶段。时间推回到2020年,帝标正式启动全屋家居战略,提出以全屋设计为引领,为客户提供成品家具、定制、软装一体化服务。并且在成品家具的基础上,布局定制家居生产线,确保帝标定制与成品的设计统一。一年多时间里,成果陆续浮出水面。全屋方案走向成熟,同时与全屋品类战略配套,帝标在终端推行全屋大店策略。配合品牌、品类战略的新动作,帝标在市场覆盖板块表现出了新气象,其特征可总结为大动作、高频次、多维度,以及娱乐化四个关键词。非常典型的是,全年数十场明星活动,连续掀起终端营销热浪,并提升帝标在终端的知名度;亮相中国建博会(广州),全力角逐新赛道;携手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大卖场,开启新一轮终端布局。此外,帝标正在尝试年轻化的营销创新,有代表性的做法包括:张靓颖的代言,以及在国潮、时尚等方向上的动作显示,帝标正踏入目标客户群体的新战场:买家群体的大幅度拓宽、新消费阵地的抢占,无疑有助于帝标进一步拓宽未来的增长空间。调研显示,对便捷生活的追求,成为主流趋势。反映到家居消费上,一站式配齐的全屋解决方案迎来了春天,而这正是帝标重点发力的方向。有评价认为,每一次品牌战略的升级,不仅是帝标品牌战略和产品的创新、转变,更体现了帝标与时俱进、敢于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决心。携手张靓颖,加码全屋家居,深耕潮流国货,铺开千平大店的网络覆盖,帝标已经拉开了又一轮快速奔跑。
来源:大材研究-公众号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