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家居展会归来时:家居新商业的入口在哪里?
时光荏苒,已经是我第7年参加广东三月展会了。从东莞、佛山到深圳、广州,再回归上海建博会,3月的中国,在家居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疫情的阴霾还未散尽,但对未来家居空间的探索已在路上。
山河故人,家居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14年刚进入这个行业开始,家具产业已经步入变革期,没有了狂飙突进市场的姿态,多了一份向内求的增长力。长此以往,一种内增长正在贯穿整个大家居产业,也带领着中国家具产业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1、城市的变迁
深圳作为设计之都,毋庸置疑它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一直走在前列,凭借着这股劲儿,也给这座都市带来了活力和创造力,在各行各业都能看到深圳的佼佼者,从城市到品牌,再从品牌到城市,深圳是一座创意无限、魅力四射的都市。 东莞作为中国的制造之都,承载着中国制造的世界地位,在这里可以找到产业背后的每一个链条,这就是中国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型。这也是当代东莞的优势所在,从制造到家居,如何把智造玩得更好,东莞有话说! 佛山,还记得黄飞鸿的故事吗?一座有故事的城,也成了现代企业品牌的摇篮,同样的,佛山也是产业的城市,美的、海天、碧桂园在各个领域内引领发展,这是佛山的特点,在各个产业都有优秀的基因。 遥看珠港澳大桥犹如彩虹横亘在珠江口,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横空出世,给这个区域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基调。这四座城市也是广东GDP排名前四的城市,各有特色各有优势,也组合成为珠江三角洲最强城市群。 为何在开始说起城市的变迁呢?因为在中国,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定位和规划,在这个十四五规划的开端,有必要先聊聊城市,再从城市到家具产业,可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有时候“当局者迷”,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全局的视角去审视每个展会的发展和特色,而不仅仅是从品牌和产品或者设计的角度去阐述展会的“好坏”! 从7年前,大家关注产品趋势,如今逛展的关键词演变成看趋势、看设计、看产业配套、看全屋定制……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如今家居行业的变革趋势:产品的融合、产业的整合、行业的洗牌。 产业的系统性升级 施展老师写的书《枢纽》中,提到了一个词:超大规模性。 是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特征的一个概述。是啊,许多中国经济现象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可以用超大规模模型精准回答。制造业的庞大网络,在东莞可以找到全球最完美的制造技术和供应商,在深圳可以解锁关于创意的全球一线灵感,在广州可以徜徉于全球化的海洋里分享世界。 中国家居行业在慢慢朝着这个方向转变,可以和家电行业对比,整个产业的优势逐渐集中,在品牌上产生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佼佼者:格力、美的、小米等。在产业链条上,技术化明显形成中国的竞争力,从制造的大国转向智造强国。 反观,如果在这条路上掉队的中国家居品牌或者家居人,势必面临淘汰或者退场的局面。这个是历史的必然性和行业的趋势使然,具有不可逆的发展逻辑。如今中国拥有着几万规模以上的家具工厂、数十万登记在册的经销商实体,至于那些“黑户”数不胜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持久战中,势必有很多人败下阵来,只有认清产业的发展思路,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选择,经营好自己的品牌。 家居生态再造 想必大家今年去展会明显会觉得,和家具“不相关”的东西多了,除了家具的展示,多了很多像软装、陈设艺术、设计的展示区域,融合了家具的上下游,以设计为线索串联组成家具展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如今的展会“更好看”了,但我们要反思一个问题:家居业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卢志荣和他的策展“憧憬” 如同卢志荣老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个观点:“设计的春天需要集体的力量,但却不是漫无目的的聚集而已。兼顾自己的兴趣并吸引公众的注意,这是设计师与品牌当下所能做到的事情。”(卢志荣老师接受北青家居采访时的观点) 在广州展会上走在卢志荣老师憧憬的“丛林”中,感受传递出来的那种穿透力,当今的家居设计也好,新材料新工艺,还是新技术也好……需要的不是集体的无意识的狂欢,需要的是真正的思考和对产业链的理解与贡献。很高兴地看到一些设计师的发声,虽然只是显露微光,但依旧可以感受那种变革的真正味道。 从东莞全球设计灵感新领地,到深圳首个家居设计材料展,再到广州展的CMF趋势展,都能看到这个行业里的若干思考。尤其是在广州展上听CMF趋势展论坛分享的时候,感触特别深:有一些设计师也是作为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并不完善的作品和大家分享,这是一次集体的思考,总有一些人在思考在行动的路上。这是万分值得庆幸的。这与卢志荣老师的憧憬不谋而合,整个家具行业需要这样一批在憧憬中思考、探索的人,而不是醉生梦死、沉浸在行业的痛苦中却不自知的那些天高地厚的人呐。 东莞DGS全球设计新领地 新材料、新工艺、新应用在改变着家具制造的未来实现途径,家居新思想在引导着如今的一批家居设计师,在再造家具生态的路上进一步构建大家居行业的生态文明。这才是革命的开始,让我们看到家居行业在朝着有意义有价值的路上迈进。 在这个颜值当道的社会,不得不看看“脸”,但看完脸之后,终究要回归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一个权衡和思考的过程。中国家居设计如今就位于这个尴尬的境地,一段时间我们会感觉中国家居设计并不落地,现场还有很多时候会有如此的感受。 为什么? 很奇怪是吧,因为双方存在基本的区别,中国有关家居设计的教育资源偏少,缺乏理论基础,很多都是其他领域的设计师转行做的家居设计。行业发展如洪流,也给这个领域带来了红利期,但现在也面临着设计同质化、颜值派等问题,到了设计师集体思考的关口。 广州展上“五四造物实验展” 深圳有关材料技术应用的探索 王树茂和他的经典家具世界 于是有了东莞关于设计灵感的探索,有了深圳的设计材料的展出,有了广州王树茂的策展、五四造物实验展、CMF趋势展等等的尝试和探索,用细微的发现和入口带来行业的思考。 可能这些对于行业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面积和露出,但却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也逐渐引导着众多设计师加入汇聚集体的思考,最终作用到设计的设计与家居的融合,从日常着手,真正做到设计落地家具场景体验。 设计伪命题 其实,我觉得设计是一个伪命题,可以遥想有一天:我们不去关心设计的话题,而是探索着我喜欢什么色彩、喜欢什么材料的触感,喜欢什么样的组合搭配……也许这些关键词更是一个健康良性的产业的未来,也是从家具、家居产业再到终端一段美好的故事的开始。 璞素广州展春山展厅 林氏木业针对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推荐,挪亚家的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璞素从艺术到东方美学在器物上的体现……以前我们谈论设计,口号喊的太多了,以免有点麻木,应该从设计到落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空喊口号,解决家具中的制造、材料、用户、体验等问题,直接面对问题而设计,才会从中找到那种美的、实用的家居哲学观。 关于中国家具品牌这个话题,其实也是个伪命题,针对大家居行业来说,还没有真正出现大众品牌,只是一些品牌朝着这个方向在行进。 今年家具品牌的趋势,大家议论多的话题是全屋定制、智能化、设计感、颜值派、性价比等关键词。我们看到了以南洋迪克和南洋胡氏为代表的中国实木家具的全屋整装的潮流。以芝华仕和顾家领衔的软体家具的年轻化和智能化方向,以喜临门、梦百合、慕思等品牌为代表的中国睡眠主题展。更有设计的跨界融合,呈现的设计品牌的不同形式展览,大家居品牌多,但并没有形成群体的力量,各自为战的特征还是很明显。 全屋整装的话题,其实还是关注如今的产业背景,新材料的运用跨界了以材质分类的界限,你需要跨越;新工艺的融合需要融合更多自己不知道的新工艺与合作,你需要跨越;新技术的日益崛起你不得不关注,跟得上趋势…… 所以从这些角度出发,全屋定制并不是趋势的核心,本质是在这个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擅长设计的可以以突出设计的原创,把设计落地到解决产品与生活的问题上;擅长新材料新工艺的,可以让自身的产品更加多元化,结合新市场的挖掘进一步深化;擅长营销的品牌,可以玩转终端市场和用户的心理,去构建全新的品牌版图;擅长技术的,可以快速跟得上世界技术的步伐,把智能、科技作用于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思维上……这些才是寻找自己品牌安身立命的脉络,而不是跟着这些“蔚为壮观”的所谓趋势,迷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深圳家具研究开发院院长许柏鸣在最近的一篇文章《定位需要正本清源》中指出,一个家具品牌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企业定位、品牌定位以及产品系列定位。是的,品牌要按照这个思维逻辑找到自己的品牌秩序,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市场从产品研发开始,“倒行逆施”,这样的品牌发展逻辑最终成功是所谓的偶然,失败乃是必然。 中国移动营销之父华红兵老师也指出企业要建立自己发展的自由曲线,要有明确的长期主义和短期利益区分定位,不能丢失长期主义而一味迎合眼前的效益。是啊,这样的发展不是品牌思维,只是“一介匹夫”而已。 微光与远方,都在路上,品牌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听上去感觉是天方夜谭、纸上谈兵,但历史的规律不可逆,想必每个家具人心里也清楚。其实话说回来,按照刚才的逻辑,想要有所作为的家具品牌还是能够在如此复杂性、多元化的大家居产业中找到那个细微的地方,去一展所长,于微光中有所作为。其实这才是如今每个企业去思考的,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所为,中国家居行业从以前的红利期过渡到买方市场的,发展到如今已经从毫无章法的经营逻辑发展到需要有自身的品牌思维才能够安身立命的时代了。
本网站仅为行业交流分享平台,转载请尊重原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华整木网(www.cnzheng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