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屋定制配套厂商们的自救之路
近年来全屋定制行业增速放缓,如同蝴蝶效应般让行业里的各个关联厂商都受到影响,纷纷出招自救,在很多配套厂商看来最直接、最有效的自救方式就是做自有品牌,这是不是最佳选择?今天就这个话题来浅议一下。
德国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他们在橱柜制造领域也是闻名全球,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供应商,比方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夏特、克诺斯邦、瑞好、海蒂诗、胶王等。
这些德系供应链品牌他们都有非常显著的特性,就是专注于自己选择的品类,并且一做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为专注,所以专业,他们出品的产品获得全世界的认同。
上图为interzum展会上瑞好展位展示的合作伙伴LOGO墙,能看到如夏特、克诺斯邦、爱格等若干大家熟悉的品牌厂商,这些厂商或许都有推封边条类产品,但大比例上是与瑞好共同研发的。
在他们发展的几十年里,不是没有看到下游厂商会的快速成长,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板材厂商、门板配套厂商没有自己下场去做独立的家具品牌呢?也许就是他们骨子里认同的“专业专注”精神,用不同的企业分工达到整个行业的品质提升。
于是我们看到大量“扬短避长”的各样品牌出现在市场上,用他们认为下游厂商很EASY的招商模式、管理模式进行扩张,或举着高额补贴大旗,或拿着服务商千篇一律的轻奢店面设计、产品设计去“差异化”的进行招商着,或用几倍于正常薪资去挖来某某某品牌的高管....但是他们似乎忘了自己其实更擅长“生产制造”。
从不得以而为之到扬短避长,相当多的品牌都成了市场上的炮灰,而更多的是拿着毕生或数年积蓄的投资者成了牺牲品,成就了营销大师们口中的“洗牌”,其实有的时候想想,所谓“洗牌”洗来洗去到最后还是会剩下那批成熟的厂商,就像是一幅麻将里混进来一些围棋、象棋,洗到最后打麻将的还是会打麻将,玩围棋的还是会玩围棋,“洗牌”洗去的只是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拿来主义式研发的鄙视链
在家居行业的研发有时会感觉挺不靠谱的,有很多厂商甚至根本就没有研发人员的配置,完全靠老板的灵光一闪。归根结底是全行业奉行的拿来主义,优秀厂商们还能看到一些借鉴与创新,拿来之后能结合自己企业的特性进行适当调整,但更多的是只拿来不思考。
于是暗地里形成了一个“鄙视链”,最顶级的研发是意大利、德国,然后是广东、上海类沿海,再然后是省会级城市,最垫底的是地方厂商。一个引领潮流的设计产品第一年会在意大利、德国流行,第二年在上海或广东的展会上能看到,第三年、四年会到中国内地普通老百姓家里。
我们并非抗拒或者是鄙夷这样的研发思路,只是认为中国的配套厂商们是不是该多一些创新,创新不是发明,是应该在原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尝试,原基础可以是外国品牌,也可以是自己品牌。
上图是我们在interzum上看到的日本研发人员,三人一组,对于看展的线路、品牌、产品都严格规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产品还能拿出之前的型号相关资料来进行对比,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笔做笔记,我非常认同他们的这种研发精神,认为在这样的研发精神之下的产品肯定会更靠谱和受人欢迎。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