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屋定制是个危险的信号

个人专栏
2019-08-01 17:24:24

定制是一种相对概念,绝对的定制在工业企业中是不存在的,除非你只想做小作坊。

首先,没有哪家工业企业可以做到完全定制,这是从程度上来说的;其次,对全屋定制而言,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这是从广度上来看的。如果仅从概念的表象而非本质来考虑问题,则很有可能会使企业和消费者双双步入误区。

现在人们所说的定制,正确的概念应该是“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定制概念的提出,源自企业原有成品家具不能响应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需要给固化的产品赋予弹性,以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给予某些参数和性能的灵活切换。以前的个体木工与作坊,基本上是按照客户的意思完全定制的,但其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以手工为主体的生产效率低下;二是由于先进加工手段、技术和装备的缺失而难以获得高品质产品,且表现力有限;三是相对于专业设计师而言,大多数工匠的设计水平有限。

工业化时代滋生出了工业设计,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但批量化生产限制了个性化响应能力的发挥,信息化时代又解放了这种能力,所以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应运而生,但大规模定制必须平衡好规模和定制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所以,定制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然而,“有限定制”如何实现“无限响应”才是定制的核心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这就需要对企业产品体系进行科学构筑,标准化是实现这个体系的不二选择。

标准化的首要任务是将原有产品拆解为零部件平台,这个体系的结构可以形象地称作“蘑菇式模型”,如图1所示。“蘑菇”的根部是不变的或低度可变的,“蘑菇”的帽子则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裂变的,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定制只有在标配和选配都无法满足的前提下才予以采用。

图1 蘑菇式模型(Alessandro Deserti)

图1 蘑菇式模型(Alessandro Deserti)

  事实上,零部件平台的建立还只是第二步,产品家族的构筑是必须先行的,如图2所示。而且,不同的产品品类,其定制的思维也是截然不同的,如需要紧配布置的柜类等系统化家具(system)由于受建筑的制约严重,在尺度上难免有定制要求,但即便如此,也还是以标准化零部件、甚至是标准柜体为基础的,见图3所示,定制通常只在于收口部分或门板等迎面构件的选择上。

图2 产品线三维模型

图2 产品线三维模型

图3 标准化柜体与可选择门板

图3 标准化柜体与可选择门板

而自由独立件(free standing)没有这种限制,通常只需要以CMF的变化方式来营造不同的生活风格、满足客户需求,如图4所示。这种表现方式的切换本质上不是定制。对于自由独立件而言,高水平的专业设计才是它的灵魂所在,而非定制可以解决。产品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既要有宽泛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功底,又要有非凡的创造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驾驭得了的。非专业的用户自身是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的,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需要什么,或者对隐含的需求无法表达清楚,这就是设计的价值所在。

在定制热的今天,有些人以为只要定制了,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未免过于天真与无知。全屋定制的初衷也许是好的,就算不是商业炒作,但客观上正在误导行业和社会,包括消费者,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

图4 库卡波罗设计椅子的CMF变化

图4 库卡波罗设计椅子的CMF变化

如果全部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了,那么还要设计师干吗?但,这可能吗?

对消费者而言,定制固然是一种价值,但对于高端消费者来说设计实际上更具价值。性价比也是一种价值,对大众群体而言,性价比才是王道。从产业角度来看,无论是成本还是交货期,定制企业依然无法与传统企业相抗衡,从生产效率来看,柔性生产方式是没有办法与刚性生产系统匹敌的。

客户价值的多元化需求,为企业的多元化定位提供了足够广阔的生存空间,走自己的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致力于把自己的事情做专做精,做到极致,你就能在相应的领域独树一帜,而切忌盲目跟风,在高大上的口号中迷失自我。

因此,不要轻易炒作定制概念,更不要轻率地以全屋定制来忽悠人。要知道,没有一种概念是万能的。

选整木上整木网,更多更快更精准